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新疆随记(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520
颗粒名称:
新疆随记(三)
分类号:
I267
摘要:
2006年8月26日,一早出发,到各生产连去采访来疆务工的中卫人。说中卫人,其实不妥。一个专列,有石嘴山市的、银川市的,说宁夏人才对。由于阴历闰月,今年棉花开花比去年晚些,来摘棉花的民工下不了地。为让来的人不闲着,能挣到钱,一些生产连就安排民工摘西红柿。在一四三团十九连的西红柿地里,我随意向摘西红柿的人走去,一张口说话,就听出对方是中卫人。
关键词:
散文
农村生活
内容
2006年8月26日,一早出发,到各生产连去采访来疆务工的中卫人。说中卫人, 其实不妥。一个专列,有石嘴山市的、银川市的,说宁夏人才对。
由于阴历闰月,今年棉花开花比去年晚些,来摘棉花的民工下不了地。为让来的人不闲着,能挣到钱,一些生产连就安排民工摘西红柿。
在一四三团十九连的西红柿地里,我随意向摘西红柿的人走去,一张口说话, 就听出对方是中卫人。语言的亲和力立即发生作用,在西域他乡,我和中卫老乡交谈着。
男人叫岳树清,今年50岁,是城区文昌镇东关村人。老岳在家平时打零工挣些钱,日子也还过得去,只是家里考出去一个大学生,缺钱,就随政府组织的进疆摘棉花的民工来了。老岳说他没出过远门, 新疆是最远的了。“路费不用自己掏,挣上钱是自己的,钱也挣了,新疆的风景也看了,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哩 ! ”老岳对自己到新疆摘棉花很满意。干摘摘拣拣这类活儿,决不是老岳的强项。老岳身体魁梧,不缺力气,但干这类活就显得笨手笨脚,不抵妇女娃娃灵巧了。老岳也承认自己干这活儿不行,他说:“既然来了,能挣多少是多少。”也只能这样了。最起码,干两个月活儿, 老岳不会空手回去,他不能狠赚一把,至少外出务工挣的钱能解了家里燃眉之急。
赵艳玲是宣和镇三营村人,今年35 岁。她本来在示范园区养鸡,可是一场禽流感使养鸡业遭受了灭顶之灾,鸡养不成了, 她就把两个孩子扔给公婆照管,丈夫去了永宁,她来了新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几年中卫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不愿出门,现在是每到季节,有的人就自己外出务工去了。 这是中卫人的一大进步,至少,能和市场经济的节奏合拍了。
在同一块西红柿地里,除了中卫的几十个民工外,还有甘肃武威的一家人也在摘西红柿。这一家六口人全到新疆打工来了。 他们2月31日到的,一直干到现在。因为是一家人,连里为他们提供了住处、锅灶, 每日收工后自己做饭吃。
在西红柿地里,我访问了这家人中最小的一个。女孩十七八岁,说话有点腼腆。她说新疆每年一开春种地就要人,她一家人在这里种棉花,种西红柿, 天天都有活儿干,一直干到地里收净了,工资一算才回家。我问她回家时能拿回多少钱?女孩一笑说,也就四五万吧,干得多挣得多。我问她家的地呢,谁种?女孩说,家里的地给她叔叔种,她一家人就出来打工了。
像这种倾家而出打工的还是个例。我不清楚女孩家乡的条件怎样,武威不小,她是哪个县的呢?家门一锁,一家人都到新疆挣钱,难道她家乡的生活条件比海原的蒿川、 徐套还要苦焦?我想不明白,也没问。但至少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女孩的父亲绝对是个聪明人,一家人一年在家的收入支出和在外务工的收入支出他是算得清清楚楚的,二者相择取其一,所以选择了倾家而出打工。
在来新疆之前,我也听说市人事劳动保障局与新疆建设兵团方面协调,去年曾从海原贫困地区迁过来五十户人家在这里落户。经打问,有人说这些人落脚在一五零团,离石河子还远呢。我不知道能不能见到这些中卫老乡?不管怎么说,在一个干旱得连粮食都种不下去的地方,人闲闲地在家等着天下雨, 过被动、被困的生活,还不如主动地走出去,像武威这家人一样,在外务工数年,有了一定的资 累后,干点别的,不就是另一番天地吗?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