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另一种历史》也是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519
颗粒名称:
《另一种历史》也是历史
分类号:
K825
摘要:
认识麦天和,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中国文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狂热期,几乎是个人人都在看小说的年代,爱好文学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理想和时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麦天和在中卫中学任教,业余时间写小说和散文。作为一名教师,他是优秀的,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因为他是从偏僻的山村走出来的,所以他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朴素的情感,他督促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聊文学聊人生,畅谈理想和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栏目编辑
内容
认识麦天和,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中国文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狂热期,几乎是个人人都在看小说的年代,爱好文学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理想和时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麦天和在中卫中学任教,业余时间写小说和散文。作为一名教师,他是优秀的,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因为他是从偏僻的山村走出来的,所以他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朴素的情感,他督促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聊文学聊人生,畅谈理想和美好的未来。学生们都喜欢他,总是和他结伴一起去春游,去做社会调査。那时候中卫文联经常办文学讲习班,天和就是主讲老师,他鼓励学员们用十年的时间去做宁夏的第二个张贤亮。他这是在给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鼓劲,也是在给自己鼓劲。事隔二十年的时光,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当时天和写了一篇散文 《清水河》,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家乡那条清凌凌的河水和对家乡人民的朴素情怀。. 在那段比较纯真的岁月里,天和的那篇散文是一个文本经典,被当作范文到处传阅。 那就是我最初认识的中卫秀才麦天和了。 他高高的个子,白白净净,文文弱弱,说话和气,平易近人,不戴眼镜,却比戴了眼镜的人更有学者气质。中卫上了四十岁的人, 大概都知道他,一说卫中的麦老师,都知道他是个散文作家,一提散文《清水河》,都知道他就是卫中的老师麦天和。我之所以写他,是因为在这段不算短的时光中,社会生活的历程已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文学也回归到了一个相对寂寞和正常的时期, 天和及他的家庭生活空间也在不断地迁徙中稳定下来,最终定居北京。而他也在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他新的生活并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事业。尤其是他实地采访,几易其稿,写成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 《另一种历史》。这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沉甸甸的现代史书,虽说是在叙述另一种历史,但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而且是中国基础社会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乡村的历史画卷。
再见麦天和,就是前年春节期间,他和妻儿回老家探母,我们有幸相见。十多年的时光他外表没多大变化,仍然是一个白面书生的模样,说话时仍然细声细气,仍然不爱喝酒,不太张扬,内敛而沉稳。大家说他现在混好了混大了,混到北京了混到中央了,他只是笑不搭腔,任由大家胡说八道唇枪舌剑。等大家笑够了闹够了,他拿出他的著作分别送给了大家。原来他十多年来并没有只是为生活奔忙,并没有抛弃文学,他生活着并写作着,痛并快乐着。这才是他给大家的最好礼物,是最轻的礼物,也是最重的礼物。 我们拿在手里,只看到书名,就感觉到亠种深度和厚重的分量,并产生了一种超越想象的感叹。天和告诉我们,它不是虚无的,它是真实的历史和人物。显然,天和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作家,他没有像一般写作者一样,有意识地去迎合什么,而是人物和人物特定的经历支配了他的写作。当然了,我后来静下心来把此书通读一遍,才真正明白了这本书的意义。书中一个真实的人物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积累数十年岁月、创造性地发展和他所遭遇的戏剧性,本来就是震撼人心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而天和却努力自然地跟随和调理这些生命和生活悲喜剧,让人们在阅读中独立地思考和品味。天和有意识地不把个人的主观认知掺杂在作品中,因为他知道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论对于历史还是艺术,观念的东西总是在随着岁月的流逝时热时凉时生时灭,而生存过的真实却会具有不易衰败的品质。此书是麦天和对一个特定的社会过程的独特了解和理解, 也标志着他的社会认识能力境界的提升。
《另一种历史》是麦天和的第一部书稿,历经八个年头。其间他的第二部书稿 《红色人生一劳模申纪兰》已先期出版发行。十多年前,他带着满满的一箱包括六十多盘采访录音带和四百多页采访笔记在内的大量资料,以及二哥给他找来的一台被别人淘汰的笨重的286电脑回中卫开始了《另一种历史》的艰苦写作。随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他对时髦的写作工具电脑越来越头痛,当他写得非常投入的时候,电脑往往就会不明不白地“死机”,又有一次, 这位电脑大爷竟惊心动魄地冒起了黑烟。 他因此一次次地浑身直冒冷汗,他怕他写的文字有一天被这位大爷吞食了再也没有踪迹了怎么办?于是找人给这位大爷看病成了家常便饭,为此他还不断地花钱给这位大爷更换新的硬件设备。等一年后,他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尽数保存到一张软盘后, 他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说心里话,那时他虽然已完成了初稿,但只能看到一张薄薄的轻轻的软盘,他内心感到非常地不踏实。 这是他写的一本书吗?这是他写的一段历史吗?他把软盘放到书房担心丢了,放到卧室又怕被妻儿不小心塞到某个角落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他把软盘放到书架的最高处以确保它的安全。那好像是他的一个孩子, 比儿子还贵重的另一个孩子,捧在手里怕吓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妻儿看他小心翼翼的样子,都笑他太多情了。他说他不是对一张软盘多情,他是对他的作品多情,对一段历史多情。
后来麦天和及家人搬到太原居住。他的妻子为了让他能够顺利地修改书稿,省吃俭用地为他买回一台多媒体电脑。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被他当作孩子的那张软盘不能跟妻子给他买回的先进电脑“对接”,这让他倍受折磨和煎熬。一拨一拨的电脑专家成了他家的常客,最后解决的方法竟是他这个不懂电脑的作家情急之下想出来的办法,那就是让他的这张软盘先和不太先进的电脑对接,一层一层上升对接,转换几次,才转换到家里现有的多媒体电脑上。就这样,他终于又见到了他数百个昼夜含辛茹苦写出来的三十多万个汉字。由于电脑总是对他变脸,他为以防万一,竟一次备份五张软盘。朋友们说电脑是发射弹弓的人,真正的文字是一粒巨弹,他是惊弓之鸟。被朋友们说成是惊弓之鸟,他有些不好意思,想想自己也真是好笑,搞得家人和朋友跟他一起紧张。也许,一部书稿,只有真正地变成文字,才会使作家感到踏实和欣慰。在此书修改的过程中,天和多次找本书的主人公老潘面谈,多次征求他的意见。其实让天和最操心最谨慎的还是老潘本人,老潘看了第二稿后默默垂泪,哽咽成声。天和所能做的就是陪着他,静静地等待这位他所敬重的老人所作出的决定。因为此书的出版必须尊重这位老人,也就是尊重了一段历史的真相。可是老人看完第三稿时突然心脏病复发住院,好在抢救及时,并无大碍。天和就在老人住院期间认真思考了老人的意见,着手修改第三稿。因为一位老人的认真和一个作家的敬业态度,书稿成熟后又搁置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书稿又被几位知晓那段历史的当地人传阅把关。在老人看来,他是个小人物,他的历史也是不值得写进书的。可是对一个作家而言,他所认真叙述的关于老人的历史和与老人有关的社会基础历史的价值并不小,这是以乡村历史看中国历史,是小见大,以局部映照整体。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所有环节,一位老人从 “最底层”到“最高层”,以与老百姓最贴近的距离经历着忧伤和快乐,品尝着欢欣和苦难。作家系统的记录是那样动人心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纠正着我们对历史的体悟和反省。这本书可能没有太多的读者,但它并非是单纯地盯着市场书所拥有的读者。
最终《另一种历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麦天和也永远地拥有了那份属于他的恬静和满足,他再也不会担心那变脸的电脑把他的孩子丢失了。不过后来在他写第三本书《解密上海》的时候,电脑就被他完全征服了,它不但不会变脸,而且给他的写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开玩笑地说,以前电脑是他的仇人,现在电脑是他的朋友。
现在麦大作家生活工作在北京,工作很忙,竟争激烈,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 和他通电话的时候,能感觉到北京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已使他改变了许多,比如一口标准的北京腔,比如说话的语速很快,比如说起中央电视台他所主编的经济频道的 《财富故事会》栏目时,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等。他讲了很多中国富翁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不时在电话里大笑,笑声也很爽朗。他真是变多了,没变的是说起中卫的事他还是那么兴致勃勃,提起中卫的一些老朋友时他还是那么激动。他说是中卫的山水滋养了他,中卫的学校培育了他。他说他居住在北京还是老样子,爱看书,爱舞文弄墨,爱和北京人聊中卫的事,说中卫有个新古楼,半截子钻在天里头。北京人不相信, 他就想办法让他们相信。
这就是麦天和,曾经是一名教师,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编辑,还是一个纯真的中卫人,说着中卫关于新古楼的笑话,抒发着自己对故乡的款款深情。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