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中部干旱带的春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496
颗粒名称:
中部干旱带的春天
其他题名:
中卫硒砂瓜产业发展之路
分类号:
F304
摘要:
现象一:中卫环香山地区,年降水量 189.5毫米,蒸发量却为2400毫米,干旱频繁发生。长期以来,受山洪冲刷,中卫环香山地区淤积了大量的砂砾,土地硬化,十分不利于农耕。现象二:2004年以前,在环香山地区顽强生存的几十万群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断尝试各种耕作方式,寻求致富之路。 但令人遗憾的是,群众并没有找到致富之路而摆脱贫穷。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硒砂瓜产业
内容
现象一:中卫环香山地区,年降水量 189.5毫米,蒸发量却为2400毫米,干旱频繁发生。长期以来,受山洪冲刷,中卫环香山地区淤积了大量的砂砾,土地硬化,十分不利于农耕。
现象二:2004年以前,在环香山地区顽强生存的几十万群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断尝试各种耕作方式,寻求致富之路。 但令人遗憾的是,群众并没有找到致富之路而摆脱贫穷。
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卫市的领导不懈探索着。在总结群众零星种植硒砂瓜的经验之后,这里的干部群众看到了发展的生机——充足的光照、富裕的砂砾、大片的荒地,这是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的有利条件 !劣势变优势环香山地区的老百姓对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受非常直观。“唉 !从我记事起,这地就十年九旱,连草都长不出来,更不用说种庄稼了。”说起这片土地,城区香山乡梁水园村60多岁的老汉赵满生一声叹息。他说,这里十种九不收,土地容易 ,草因缺水经常过早枯死。
干旱,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就在这块占全市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城区香山乡、常乐镇,中宁县鸣沙镇、喊叫水乡,海原县兴仁镇、关桥乡等在内的几十万群众,他们常年与贫困抗争。
如何让中部干旱带上几十万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山川统筹发展?建市之初,市领导多次调研后,有了新的认识——在香山地区发展硒砂瓜产业,是对“旱资源”的最佳利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更基于山川统筹发展的大局,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硒砂瓜产业确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并将其纳入《中卫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五年规划》,确定在5年内,将硒砂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路已找到不怕远 !短短3年时间,我市的硒砂瓜产业由建市前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0多万亩,目前正在向100万亩的目标进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比穷变比压砂中宁县喊叫水乡,是过去全市有名的贫困乡,农民有比穷的“历史传统”。以前每逢灾年,农民总是比谁家最穷,比谁得的救济最多。自从2004年种植硒砂瓜以来,群众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不比穷,比压砂。以该乡白圈子村为例,2004年白圈子村压砂 4800亩,2005年实现收入115万元,当地群众一下子从种植硒砂瓜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和出路。用他们的话说,发展硒砂瓜产业是一项“拔穷根”的工程,是一项“造血”的工程。2005年秋季,他们一改过去等靠要的观念,积极压砂。中宁县一位负责人说,是硒砂瓜产业促成了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其实,从2004年开始,不只是喊叫水乡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整个环香山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也转变了,他们同样从硒砂瓜产业上找到了生存的出路,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俗话说,水涨船高。群众日益高涨的生产积极性助推了硒砂瓜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04年年底全市压砂地面积达到30 万亩,种植硒砂瓜16.52万亩,产量15.68 万吨,实现产值8620万元;2005年年底压砂地达到50万亩,种植硒砂瓜30万亩,在遭遇特大干旱的不利条件下,产量达到2.1 亿公斤,实现收入1.2亿元;2006年年底压砂地达到71.8万亩,种植的50万亩硒砂瓜喜获丰收,产量5亿公斤、产值2.5亿元,瓜农户均收入1.71万元,人均种瓜收入3285元。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柳应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