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随记(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8814
颗粒名称: 新疆随记(一)
分类号: I266
摘要: 这个栏目里逐期刊发这组优秀的随记作品,使读者在阅读中回味那如歌岁月。2006年8月24日下午,车到石河子。入住宾馆,但耳边仍响着车轮的隆隆声。36个小时在这种声音中度过,身虽安歇,心却仿佛仍在旅途……22日凌晨2时多上车,行至天明到甘肃古浪县土门子。列车进入甘肃是白天,一路武威、张掖、酒泉尽在眼中。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游记 新疆

内容

编者按:2006年8月,棉花丰收季节,作者在中卫市劳动就业局的安排下随务工人员一起奔赴新疆,在一路“征程”中,作者用手中的笔饱蘸浓厚的情感以随记的形式记下了赴疆务工人员的苦乐及早去新疆扎下根的务工人员的创业史,自里行间,抛不下的是乡情 !本报从本期开始将在这个栏目里逐期刊发这组优秀的随记作品,使读者在阅读中回味那如歌岁月。
  2006年8月24日下午,车到石河子。入住宾馆,但耳边仍响着车轮的隆隆声。36个小时在这种声音中度过,身虽安歇,心却仿佛仍在旅途……22日凌晨2时多上车,行至天明到甘肃古浪县土门子。列车进入甘肃是白天,一路武威、张掖、酒泉尽在眼中。 金张掖,银武威,聚宝盆是中卫。过去西北就有这样的说法。
  车过嘉峪关,已是日暮时分,夕阳将一堞雄关染得凝重雄浑。车出嘉峪关不久,荒凉的戈壁滩便进入视线。戈壁滩上的石砾似被大火烧过一般,黑糊糊的。一望无际的平展中,上面没有任何颜色。戈壁滩冷峻地拒绝着任何生命的来访。只有目睹了大自然威严冷峻的另一面,人才能体味到大自然的严酷,由此而顿生敬畏。望着茫茫戈壁,我为曾经穿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古人心生敬意。 新疆的神秘和魅力,恐怕要和这漫漫路途有关,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过去,能走这条路的大多是商贾、侠士。如今,铁路、公路贯通,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穿越茫茫戈壁去新疆了。
  新疆,中卫市摘棉花的民工来了。
  男人、女人;青年、壮年、孩子…… 这一支劳务大军的目的很明确——挣钱。当然,也少不了捎带着一睹新疆的风光、风情。
  这次劳务输出,政府是包了专列的。农民工到新疆挣钱,不用自己掏路费,还有市劳动就业局的人带领,这在以前恐怕从未有过。政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意义不仅仅是挣些钱的事。通过外出务工,农民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技术,更新观念,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被实践验证过了的事。
  新疆太遥远了,如果不是政府组织,一个专列二三千农民工,有几人能凭自己的能力到新疆呢?喊叫水乡的一对青年夫妇,带着自己两个幼小的孩子摘棉花来了。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他们就带在身边。“家里穷得没个啥,有啥守头。” 那丈夫说。我望着他妻子怀里的孩子,孩子两只黑豆般明亮的眼睛惊怯地扫视着周围,和我的目光刚一撞, 倏地就闪开了。顿时,我的心里就有了另一种滋味……深居大山的农民,走出大山,行动了,就是希望。
  在石河子车站,一个专列的农民工不时便被分解了,由需要劳动力的兵团连队接走。新疆是个缺少季节性劳动力的地方,在这里,不怕找不到活干,不怕挣不到钱。但是,如果是抱着淘金的目的来,那也是白日梦。
  站在新疆的大地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阔、大 !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