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8289
颗粒名称: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
其他题名:
滨河镇南关村工作经验介绍
分类号:
F304.7
摘要: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农民进城, 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 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进城的农民,不光是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城市居民、 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农业生产力
工作经验
内容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农民进城, 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 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进城的农民,不光是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城市居民、 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市城区最接近市区的滨河镇南关村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准确定位带来快速发展南关村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4户,总人口 1719人,但耕地面积只有470亩。用470亩土地养活1719人,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农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全村人要吃饭、要生活,村委会一班人认为,仅靠种田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在这种定位思想的指导下,该村根据地少人多、剩余劳动力多、能工巧匠多、地处城区的实际,按照“稳住粮食生产,狠抓村办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建设文明村庄”的经营发展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大力兴办村办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上。 在多年的努力下,2001年,南关村建成了拥有职工近百人,能承建各类工程项目的村办建筑公司,实现年纯收入40余万元。期间,该村还利用本村的空闲地盖起了二层综合服务楼,开办了商店,成立了修理厂、面粉厂、饲料厂、海绵厂、水厂、 养殖场等9个村办企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这些,只是该村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上所做的一部分工作。2006年底,南关村从事二、 三产业的户数达350户,总人数达1235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75%和劳动力的89%,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1%,并培育了一批产值达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个体私营经济及流通、商贸、贩运队伍,有效地转移了全村剩余劳动力。全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二三产业、私营经济为主,全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项目,家家无闲人。
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大大提高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了,村集体为民办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也就进一步增强T。近年来,该村先后投资70多万元硬化、 亮化了本村道路16条,以成本价为本村群众提供了 460多套二层小康楼和高层住宅楼,现已全部入住,逐步减免了全村504户群众的生产及设施维护费,统一解决了水费、水利设施维修等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费用,每年统一为1719名群众补助7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全村形成一个遵纪守法,争创文明公民的良好风尚,营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南关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民致富并不是只能依靠土地,关键问题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力。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闫海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