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路子就能让农民富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8051
颗粒名称: 选准路子就能让农民富裕
其他题名: 记镇罗镇观音村工作经验
分类号: D267
摘要: 编者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7年伊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无数农村工作者进行着辛勤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关键词: 农村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工作经验

内容

编者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7年伊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无数农村工作者进行着辛勤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探索中,我市的农村农作者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新农村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走好这条路无疑要借鉴许多成功的经验,近期,本报将陆续刊发介绍我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取得成功经验的文章,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共同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
  时间往前退回三年,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镇罗镇观音村。彼时的观音村,就如同全国无数个村庄一样,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实体,仅仅依靠村里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再把时间拉回到现在,提起观音村,很多人都会翘起大拇指。 如今的观音村,已经成为全市的先进村,因为大力推广种植设施蔬菜,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观音村成为了全市的“明星”。
  沉寂了多年的村庄,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迅速“窜红”,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话曾经是很多农民真实的心理写照。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二十一世纪,怀有这样的心理或许依然能够填饱肚子, 但却离增收致富的目标越来越远。农业该怎样发展?这个沉重的问题敲打着每个农村工作者的心房。
  从产多少粮到收入多少钱2004年,市委、市政府为我市的农业发展指出了道——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这是一剂强心针,立刻激起了农村沉睡已久的活力。正是在那一年,观音村一些想要过上好日子的农民开始试种弓棚韭菜,并且在当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让全村人有了朦胧的认识和久违的冲动,他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但是希望归希望,一旦让农民放弃传统的耕作方式,真正融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来, 保守而又固执的农民又陷入了犹豫和惶恐。如何让农民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如何让农民意识到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潜力?观音村党支部召集全体村民开展发展经济大讨论,请老种植户现身说法,请示范种植的科技特派员算账对比分析,慢慢地, 农民群众的思想活了,他们开始琢磨种植大棚蔬菜的效益。为了让农民感受到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效益,该村党支部还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让农民真真切切体会到种植设施蔬菜的好处。通过典型带动、讲解分析和外出参观,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他们不再关心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开始关心一亩地能收入多少钱。
  从种不种到种几亩思想通了,农民就会干;看到实惠,农民就会大干。发展设施蔬菜可以致富,尽管农民群众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怎么干?谁先干?农民还在观望之中。为了让农民群众将思想的转变发展为行动转变,观音村的村干部只能带着大家干。
  为了让全村群众真正接受设施蔬菜这项新产业,该村村干部不但自己带头种设施蔬菜,而且还积极帮助他们跑贷款,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种植。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之初,观音村共有 17名党员带头种植,党员邵国忠一人就种了 9座大棚。党员干部的带头种植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党员走在前,群众跟着干”,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观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设施蔬菜,而如今,每座大棚每年至少15000元的收入让农民群众切切实实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现在,观音村共有设施蔬菜面积2030亩,日光温室大棚844座,但是观音村的农民都不满足于现状,还想到其他村承包大棚种植。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闫海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