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骨针(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7385
颗粒名称:
骨针(春秋)
分类号:
K871.3
摘要:
1987年在中卫一春秋墓葬中发现保存较好的骨针,最长的一枚7厘米,最短的仅4厘米,骨针磨制精细,针尖锋利,通体留有纵向刮痕,它的制作包括选择并截取合适的骨料,预制修整,刮磨成型和加工针孔四个过程。针孔是先将柄部磨薄,再由两面对钻而成,这需要较高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
关键词:
周文化
文物
内容
1987年在中卫一春秋墓葬中发现保存较好的骨针,最长的一枚7厘米,最短的仅4厘米,骨针磨制精细,针尖锋利,通体留有纵向刮痕,它的制作包括选择并截取合适的骨料,预制修整,刮磨成型和加工针孔四个过程。针孔是先将柄部磨薄,再由两面对钻而成,这需要较高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
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针,是在距今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骨针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不再赤身裸体,已开始用兽皮缝制衣服。用骨针穿上兽类的筋或植物纤维制成的线,可将几块兽皮连缀成衣,帮助人类更好地抵御严寒。穿上皮衣即便是在北方的寒冬里,人们仍能追逐野兽,从事生产生活。骨针在我国使用的时间非常久远。直到舂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我国才开始用铁针缝制衣服,至于制造钢针,则是北宋时期的事情了。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凤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