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中卫境内的古文化遗存初探(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7382
颗粒名称: 黃河流域中卫境内的古文化遗存初探(五)
分类号: K872
摘要: 今天,中卫的烽燧遗址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中卫特有的古文化遗存之一,在祖国秀美的山水之间,仍展示着独特的风貌。综观烽火台的结构类型及防御功能,这类建筑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非常清楚。这些烽燧文物,像一部形象生动而深沉的历史典录。
关键词: 黄河 考古

内容

今天,中卫的烽燧遗址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中卫特有的古文化遗存之一,在祖国秀美的山水之间,仍展示着独特的风貌。综观烽火台的结构类型及防御功能,这类建筑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非常清楚。这些烽燧文物,像一部形象生动而深沉的历史典录,留给我们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今天的它们正试图通过每一个细节告诉我们这些后人,伟大来源于热爱和执著。
  烽燧作为一种报警体系的诞生,早于长城的修筑。长城出现以后,烽燧报警遂成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延续了 2000余年,中卫境内的烽燧墩台分布也广,约有52座。保存较完整的烽燧墩台有南长滩烽火烟燧,共两座,一座在南长滩村东南,一座在村西南,相距5公里。烽燧为黄土夯筑,残高8米至10米,筑修于明弘治初年。孟家湾烽燧:在城西30公里的孟家湾村东部一山冈上,东距黄河4公里。烽燧为圆形,有门可入。山石砌筑成,高约7米,底径1.3米左右,保存完整。黑山嘴烽燧:位于东园瑞应村北5公里处。烽燧筑于长城北侧25米处的一山冈上,黄土夯筑,外观独特,形似一圆形房屋,东南角有门可入。胜金关烽燧:位于城东约25公里处的胜金村附近,分村北、村东和胜金关3 座。北烽燧筑在村北一山梁上,与长城相连,残高5米,直径7米,黄土及小砾石混筑而成。东烽燧筑村东半山坡上,南距长城 90米,残高10米。胜金关烽燧筑于长城墙身之上,依山坡之势削壁而成。平面呈方形,残高7米,边长12米。烽燧乃放烟举火之意,烽为夜间举火,燧为白天放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烽,有警则举火。”火光只有在夜间才能让远处的人们看到,因而这里的“烽”指的是夜间举火。若白天遇有情况,人们将一种名叫“葭苇”的柴'草或晒干的狼粪点着,因此又叫“狼烟”。这些东西燃着后烟雾很浓,当滚滚浓烟腾空而起的时候,远处的人很容易就看到了,这种以烟雾示警的方法称为“燧”。高台山巅视野开阔,举火放烟一般都选择在这些地方。 建一个高大的台子作固定设施,这个台子就称为“烽火台”,后来人们也以“烽燧” 相称。
  由此看来,烽燧是一种古老的军事信息传递设施,它能够迅速通报敌情,远距离指挥部队•,协调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后随着战争的发展,城堡、长城开始出现,具有远距离报警功能的烽燧很快便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处举火放烟,敌情迅速传遍,以便赢得时间,组织力量反击。 .烽燧自西周诞生以后,经过了春秋战国和秦王朝的过渡,到了汉代已发展得较为完备。烽燧及其戍卒为主的边防侦察报警体系,已是古代边塞防御组织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烽头传递只依靠燧卒的肉眼观察信号,所以如遇阴晦风雨,警烽便难以传递。此外,有时还会发生举烽失误的情况。 对此,则采取驿站骑马驰告或传檄等措施来给予补救。
  举烽报警是燧卒最重要的工作。当时的制度要求燧卒必须记诵有关烽燧的条文,熟练掌握施放各种烽警的方法。如果举烽不符合有关规定,轻者遭斥免,重者被捕下狱。为监督检查燧卒的工作,各烽燧都有烽火记录簿,注明放烽的燧名和司烽人员的姓名职别,烽火的收发时间、方位、传递行程及运行时间等详情。这个烽火记录簿要定时上报或存档备查,上级据此考课成绩,检校事故。
  烽燧位于边塞前沿,往往前当敌锋,史籍中常见匈奴入塞后首先攻击烽燧的记载,所以燧卒虽以举烽为本职,但同时又必须兼行战士之事。为增强烽燧的战斗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燧内部配备有弩、矢、剑 (刀)、方(戟)等兵器和多种守御器。每一处烽燧都犹如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处烽燧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
  烽火台的防御功能最重要的就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有敌台的地方,敌台就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建有烽火台。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中载:“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为了便于守台军士记忆,当时还有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通俗易懂的《传烽歌》,让守军背诵记忆,这样一有警报,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传遍防线。戚继光在镇守蓟镇长城时,曾在汤泉(今遵化境内)举行过一次边塞守军的战斗演习。当边墙之外的山间出现偷袭骑兵时,顿时警号齐鸣,烽火大举,士兵们全副武装,登台防守,不到半天工夫,全段防线都得到了警报,各支部队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由此可见烽火台的防御作用何等重要0最有意思的是用罗盘仪或目测实验, 证明筑于中卫境内的沙漠、山谷、山头上所有的烽火台,不论它们如何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改变方位,但站在其中的任何一座烽火台上,既能举目遥望前一座,也能回顾后一座。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卫境内明代建造的烽火台,在地形测量、建筑水平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 中卫的长城与烽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组成了军事报警的防御体系,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