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路造福于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6797
颗粒名称: 希望之路造福于民
其他题名: 海原县交通工作扫描
分类号: F540.3
摘要: 时下的海原县,四通八达的公路宛如一条条丝带贯穿在城镇和山乡之间,大小车辆往来穿梭,编织着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这是一组可圈可点的数据:2005年, 海原县实施县际公路项目2个,总投资 225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 33个,涉及16个乡镇38个村,修建了全长330公里的四级砂砾路,总投资3376 万元,当年就实现了 “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
关键词: 道路建设 农民致富

内容

时下的海原县,四通八达的公路宛如一条条丝带贯穿在城镇和山乡之间,大小车辆往来穿梭,编织着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这是一组可圈可点的数据:2005年, 海原县实施县际公路项目2个,总投资 225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 33个,涉及16个乡镇38个村,修建了全长330公里的四级砂砾路,总投资3376 万元,当年就实现了 “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2006年,共争取落实交通建设资金4052万元,公路建设项目8个135公里,其中三级油路项目2 个45公里,三、四级砂砾公路项目6个 90公里,总投资3717万元。项目涉及7 个乡镇16个村,受益群众达3.5万人。目前,海原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55.9 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2.6公里, 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农村路:修进农民心坎里修希望之路,构筑通达乡村,这既是海原县“三农”突围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破题之举。一处处深山打破封闭,大山深处的村寨不再孤立, 日趋通达,带来农村生产力质的飞跃和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抗旱自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庄乡地处海原县南部,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好多村子被大山重重围困,只有几条便道通往村外。当地农民种植的马铃薯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 生活也极其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小(河)红(羊)公路修通了,该公路纵贯关庄乡:随后,关庄乡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也修通了,这意味着修通了关庄乡农民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该乡种植的马铃薯开始运往全国各地。很快外地的客商也来了,把大车开到了村前地头,拉走了一车车的马铃薯,昔日贫穷落后的关庄乡如今已是海原县的主要马铃薯种植基地。庙湾村村民杨红明过去只种植10亩马铃薯,由于路不好走,他开蹦蹦车每天只能卖一次马铃薯, 10亩马铃薯要卖近1个月,一年的收入不到5000元。如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大车能开到地头,杨红明去年种植马铃薯 60亩,收入超过了 5万元。
  “是路帮助我们彻底改变了生活 !” 杨红明感慨万分。
  •海原县交通局局长李成贵说,农村公路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将公路铺到农民家门口,是海原县交通部门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一条条农村公路修进了农民的心坎里。
  公路网:为经济发展提速公路通,百业兴。随着通达四方的公路网络的形成,如今,海原县山沟里的农民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了,一辆辆汽车开进大山深处的村庄,给村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他们致富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海原县采访,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公路建设给这里带来的变化。在大山深处,你能看到装满货物的康明斯卡车来来往往,在宽敞整洁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往返的外地商客。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为海原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海原县利用日臻完善的公路网络,做大做强运输市场。截至2006年底,全县营运货车达2189辆,全年完成货运总产值26320万元;共有营运客车 334辆,全年客运总产值1860万元。日前,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18 个乡镇、覆盖135个村、连通周边城市的安全便利的城乡公共客运网络,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路通了,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的农民纷纷奔赴新疆、内蒙古等地务工。
  在无项目支撑、无资金的前提下,海原县交通局先赊欠借支提前完成了山门至范台23公里三级砂砾路,投资193万元打通了该县菜园古文化遗址等旅游景点线路,为海原发展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还投入资金50多万元为兴仁、关桥、 高崖等项目区整修道路100余公里,较好地保障了项目区压砂工作的顺利进行。
  抓管理:确保安全“做负责任的行业,创负责任的单位,建平安和谐的公路,已成为海原县交通部门全体职工的共识和工作理念,我们不仅要让群众有路走,还要把路养好,要使群众走得舒心、走得放心、走得安心。” 海原县交通局局长李成贵如是说。
  2006年,海原县交通部门推进公路养管体制改革,将原养路队并入县公路段,初步建立了 “精干、高效、统一”的养管体制。去年,争取资金135万元,完成了同海公路养护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 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沿线群众,对同海路两旁的堆放物进行了清理整顿,使同海路的路容路貌有了新的改观。同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对海靖、小红、潘西、海李公路等进行了治理整顿。
  在落实交通安全中,海原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书, 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岗位。根据县安委会的要求,2006年整治完成蒿徐路道路黑点2处,安装警示提示牌8块,设置减速带两条,设置防撞土墙 1道;补充完善了同海路、蒿徐路、中静路、黑海路、小红路等公路标志标线,累计增设警示牌95块,警示桩11098个, 钢护栏410米,现浇防撞墙90米,防撞墩2760米,路面标线160公里,创造了良好安全的行车环境。
  治超工作按照“巩固成果、力度不减、 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流动检查站的优势,分时段、分地段设点检查,全年共检测各类车辆572辆,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6辆,卸载10辆、卸货 21吨,罚款5700元,路产路权得到及时保护。同时,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积极和相关部门协同实行治理公路“三乱”责任管理和严格责任追究制,确保了全县境内无公路“三乱”现象发生。
  2007年:实现新跨越高崖乡草场村的黄玉生开着手扶拖拉机跑在兴隆至高崖的砂石路上。这条不起眼的砂石路,曾给沿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沿路家家户户种的硒砂瓜,就靠这条路运往全国各地。黄玉生走在这条路上烦恼的是,外地拉瓜的大车总嫌弃这条砂石路太颠簸,影响了瓜价和瓜的销路。因此,一听这条路要“黑色化”,他高兴坏了。
  2007年,海原县上报争取公路建设项目20个200公里8000万元。其中,村通油路项目5个100多公里:即县城西环路 (二级7.7公里)、兴隆—高崖公路(23公里)、贾塘一西沿公路(18公里)、海原一靖远公路(23公里)、郑旗一九彩公路 (30.6公里),总投资7000万元;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15个100公里,总投资 1000万元;树台、李俊、贾塘、西安等乡镇客运站建设,总投资80万元。
  今年,海原县将继续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市场,按照路通车通的原则,落实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率和覆盖面,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计划新增10个村通班车,使全县通班车的村达到145个,村通班车率达88%;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引导货运业主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向外拓展运输市场,取得规模效益,计划在李旺引导组建一个大型的货运现代物流信息中心,从而带动全县运输业的大发展、快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培育发展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
邓向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