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风沙漫漫“一碗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6046
颗粒名称:
风沙漫漫“一碗泉”
分类号:
E297.5
摘要:
“泉形如碗水波圆,一勺之多可悟全。 试看灵湫轻洒处,甘霖顷刻遍秦川”。这是清代严如灿对一碗泉的描写。 1949年9月14日,十九兵团63军188师563团接到上级命令,为解放宁夏, 准备穿越腾格里沙漠,出奇兵,直插中卫, 截断宁夏敌人西窜的去路。
关键词:
解放西北
历史典故
解放军史
内容
“泉形如碗水波圆,一勺之多可悟全。 试看灵湫轻洒处,甘霖顷刻遍秦川”。这是清代严如灿对一碗泉的描写。
1949年9月14日,十九兵团63军188师563团接到上级命令,为解放宁夏, 准备穿越腾格里沙漠,出奇兵,直插中卫, 截断宁夏敌人西窜的去路。为保证部队穿越沙漠成功,部队在景泰县准备了干粮、山梨、萝卜,以备部队之用。午饭后,战士们装足了水,尽可能地多背些山梨和萝卜,沿古驿道向沙漠开进。 出了景泰城(原景泰城因缺水已废弃)10公里,只见一望无际的沙山横在面前。脚下,巍峨的长城被浩瀚的沙漠吞没T,古代征伐的战场和商旅驿站也被淹没在沙峦之下。据当地群众说:这条曾经是车水马龙的古驿道已百余年无人问津了。在“苍苍鸟飞绝,茫茫人踪灭”的沙海中,战士们跟在向导身后,手脚并用,爬过一座座灼热的沙丘,艰难地向前推进。 夜晚,白天灼热烤人的沙丘凉了下来, 阵阵寒气袭向疲劳、饥饿的战士。部队行军第三天,水几乎没有了,山梨和萝卜也已经吃光,战士互相鼓励,艰难地将干粮咽下。 第四天夜里,突然之间,黄沙风暴咆哮着滚滚而来,沙石扬起,伴随着呜呜的吼叫。他们斜卧在地,与这突如其来的沙暴搏斗了整整一夜,鼻子里、耳朵里、口里、眼里全是沙尘,狂风中的沙粒简直就成了 “子弹”, 将他们浑身上下打得肿痛不堪。 正午时分,风虽停了,但太阳把沙地烤得热锅一样,战士们口干舌燥,憋闷得透不过气来。就在这时,政委让团参谋打开地图指着地图对团长说:“前面就是一碗泉!”旁边的战土听到后大声喊道:“一碗泉! 一碗泉!一碗泉到了!”喊声传下去,干部战士一阵欢呼,顿时精神振奋。团长与政委驱马急进,远处隐约出现一座破庙。到了近前才发现,庙宇四周围墙已快被沙子淹没。团长和政委下马走到庙前,两个和尚迎了出来。 一碗泉就在庙中。只见庭院里有一个大坑,坑底为沙砾构造,中有一泓细微的清流,从干枯的沙坡下的小窟窿里渗出来,泉边长着几棵大柳树,少说也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们围成一个掬水姿态的半圆, 飘逸着柔软的枝条。古柳并没有掬住流淌的泉水,而是从其缝隙里不断渗岀,当渗到一碗时,和尚就用碗将水舀起,存入缸中。 庙里有12 口大缸,此时已有8 口缸盛满了清水。这些水,对和尚来说是他们的命:它既是和尚和村民的饮水,又是用来和来往客商交换吃、穿等用品的,并且还要用这些水来浇菜地。可是这几缸水,对肩负解放宁夏各族人民重任的将士们,也是系于生命之上啊!要完成穿插任务,保证全团将士的生命安全,此时唯一的需要就是水。老和尚见大军众多,知是为水而来,一边念佛,一边哀求。团长命令管理员拿来一百块银元想买和尚的水,可是老和尚不说卖,也不收钱。政委见此情景,便同老和尚商量道: “我们不光给钱,还给你粮食,并且留一缸水给你们。”老和尚这才同意让出7缸水。
7缸水,听起来不少,可对于严重缺水的2000多人来说,实在少得可怜。为了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喝到水,政委刘炎田亲自掌勺分水。开始,每连分配到半行军锅水, 最后待一营到达时,只剩下半缸水了,只好每班分两壶水,每个战士只能喝两口。结果,一营长杨玉明和教导员徐志明没有分到水。通讯班长把一壶水递过去说:“营长,喝吧!这是清水,政委给的。”“清水?”一营长拿起水壶, 仰脖就喝。好像有生来从没喝过这样甜的水。他喝了几口,大喊“痛快”,又赶紧让通讯班长给教导员送去。
茫茫沙漠里的“一碗泉”水,它比黄金珍贵,比蜂蜜香甜。这甘甜清纯的“一碗泉”水,为宁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艰苦跋涉,战士们战胜疲劳、饥渴,经历了寒冷和炎热,终于到达大漠东端的“长流水”,于9月17日下午抵达中卫以西,完成了截断敌人西窜的任务。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怀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