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5387
颗粒名称: 那山 那水 那情
其他题名: 支宁教师冯志远的感人事迹
分类号: K828
摘要: 他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他给社会做出的物质和精神奉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说,这种奉献和受益的比例,远远超出今天社会的平均水平。在这种不寻常比例背后所隐藏的,正是目前社会所急需的精神信仰。 冯志远,为我们打造了新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教师 人物传记

内容

他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他给社会做出的物质和精神奉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说,这种奉献和受益的比例,远远超出今天社会的平均水平。在这种不寻常比例背后所隐藏的,正是目前社会所急需的精神信仰。 冯志远,为我们打造了新的精神家园!有一种难忘的感动叫流泪,泪水释放真情!有一种持久的感动叫震撼,震撼触动灵魂!昨天,他默默地感动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被他深深地感动着;今天,千千万万的人依然被这种感动继续感动着……感动的酵母在传播中并没有衰退,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感动着,冯志远在毫无悬念地入选首届感动宁夏10大人物后,又再次入选感动吉林10大人物之列,并在2005年度中国10大老年新闻人物评选中又一次胜出!感动——“自古忠孝难两全”“学生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寄托,我无法面对没有学生的生活!”当失明瘫痪的冯志远老人在吉林长春妹妹家的床上,静静“翻阅”第二故乡的记忆时,我们在中宁县教育局尘封的档案里査找着他的过去,但所获只是深深的遗憾,一张发黄的几十年前的一寸黑白照片和不足300字的个人简历——冯志远,男;籍贯:吉林,1930年1月生;皱:汉冻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53年8月参加工作,1958年11月赴宁夏支教,1990年11月退休……是他那些鬓发斑白的同事和已为人父母的学生把我们带进了他鲜为人知的个人世界。冯志远是家里5个兄妹中唯一的大学生,1953年毕业后到上海任教,但繁华的大上海和迷人的外滩没有把他的心留下。
  1958年11月,他不顾新婚妻子的反对,志愿来到宁夏,先后在中宁县鸣沙中学(现中宁二中)和关帝中学(现中宁三中)支教, 这一来就是42个春秋。 在鸣沙中学和关帝中学,作为该校最高学历的教师,冯志远承担了语文、历史、 地理、外语4个科目的教学工作。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和学生们一起睡冬寒夏闷的宿舍,吃缺粮少菜的食堂,年复一年,但颇多开心。冯志远常说:“学生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寄托,我无法面对没有学生的生活。”即使是“文革”罢课住牛棚期间,他还私下坚持给不少学生辅导功课。
  1973年春季,冯志远从鸣沙中学调到关帝中学。临走上车时,看到学生都齐刷刷地站在路口,冯志远的眼睛湿润了。他舍不得这里的学生,更丢不开已经与学生同甘共苦建立起来的感情。他又从车上下来,与学生抱头痛哭。“100多米的路,冯老师走了,又折回,走了,又折回,一直徘徊了一个小时。”说到这里,刘世德的眼里闪着泪花。 他在鸣沙中学任教时的学生刘世德还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当时学校条件差,喝水都成问题,老师的开水也是限时限量供应。但如遇有学生喝水,冯志远从不吝啬,哪怕自己最后没水喝也从不说什么, 最后冯老师的宿舍成了我许多学生的开水房。“冯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宁的教育事业,1984年我在县文化馆碰见他时问他,上海的知青都回得差不多了,你还留在这干什么,他说中宁好,自己已是中宁人……”想着现在远在东北瘫痪的老师,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刘世德难过而感慨!细微之处见精神,关键时期见品质!冯志远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痴情着自己的工作。为了让农村孩子更多地学到知识,更好地掌握命运,他总是备课到深夜,把自己掌握的历史典故和文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他教的语文课成了学生最爱听的课程之一。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弟,生活都比较困难,冯志远一直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买书或学习用品,而他一件中山装却从夏穿到秋,从秋穿到冬,一穿10多年。
  “冯老师让我刻骨铭心,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提起冯志远老师,关帝中学1991届高中毕业生王泽娟激动不已。她介绍说,在关帝中学上学时的一天,自己的课桌上突然多了两本英语教材和6盘英语磁带,是大连外语学院的函授大专教材。几天后她才知道,是冯老师从广播上得知那里有教材,用自己的工资帮她买下的。后来王泽娟考上了宁夏大学外语系。许多同学都不敢相信,农村娃王泽娟,初来乍到竟哼的是猫王的英文歌曲,读的是英文原著。 冯志远帮学生尽其所能,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异常艰苦。2000年4月,冯志远长春的妹妹冯宝珍来看他时,在一间狭小的学生宿舍里,映入她眼帘的是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烧得只剩下半截的褥子和露出棉絮的破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冯宝珍无法相信,这就是哥哥每次在信中提到的条件很好的宿舍。
  由于和妻子常年分居,冯志远40岁才有了一个男孩。“我已经有10年没有摸过儿子的手了! ”后来和别人谈到家人,冯志远内疚而遗憾。冯志远曾经动过回上海的念头,但最终放弃了。在中宁支教的几十年里,他从未正式向组织提出过返城的要求。 因为夫妻长久两地分居,妻儿对他怨气一直很深,一直不肯谅解,1995年后再没跟他联系过。“我特别爱我的学生,他们也非常爱我,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坚持到今天。”冯志远坦言肺腑。 冯志远“得罪”了远在上海的妻儿,饱受家庭残缺之苦,但他却打动了身边一批批老师和学生,在中宁享受了另一种被爱的温暖。 被感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把冯老师当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冯宝珍在家照顾哥哥冯志远生活的时候,在宁夏等地还有许多个冯老师的“儿女”牵挂着他。“我把他当我的父亲一样看待,照顾他的起居和生活……”现中宁县石空镇新桥村33岁的孙斌,回想起和冯老师一起的日子,满怀深情地向笔者介绍说,自己结婚的时候,冯老师还主动借给他1000元钱。
  1984年,曾将慈爱目光洒向中宁干百名学生的冯老师,眼睛彻底与光明绝缘了, 其实此前他的视力已经非常差了,经常要借助放大镜来读书、备课。时任关帝中学党支部书记蒋国藩说,听到冯老师失明的消息后,学生们都很难过,争着住在他套房的外间,帮他买东西、送饭,照顾饮食起居。“‘一个人一辈子难得做一件好事',这是冯老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他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了一件事! 一件让所有人都铭记在心的事! ”从1989年起就开始照顾冯志远的孙斌回忆着。其实早在1985年,关帝中学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届团委都要派几名学生照顾冯志远,孙斌一直陪伴照顾冯志远走了 5年的历程。 失明后,冯老师毅然选择了留在学校, 留在学生身边。他的宿舍比以前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妈让我送来的面饼……”“这是我爸炖的鸡肉……”不用安排,同学们就自发地陆陆续续送东西来给冯志远吃。 由于失明没办法备课,他改讲语文为历史,凭记忆给学生准确讲历史课。期间, 为了扩充知识,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他用坏了 10多部收音机。“别看冯老师看不见,但他的大脑永远不缺新东西! ”冯志远的学生刘天龙介绍说。那时,每到冯老师的课,学生都抢着扶他来课堂。课后学生又争相扶他到食堂,争着把自己碗里的菜往冯老师碗里夹,有的干脆直接喂他吃。就这样在一批批师生的悉心照料下,冯志远又当了5年盲人老师,60岁退休后,又经常给学生免费辅导,直到生活无法自理的那一天。据估算,冯志远带过课的学生有1万多名,考上大学的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曾为冯志远学生的王天桢说:“冯老师给学生上的不仅是历史课,更是一堂生动人生课啊!”失明后,冯老师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多彩! “冯老师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给了中宁的教育事业,我从他身上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他这辈子太苦不容易了……”讲起恩师的过去,他的学生,现中宁农业局干部万瑾禁不住流下了泪水。万瑾曾经是个“坏”学生,冯老师的语文课很少及格,尤其怕写作文。虽然他后来学了理工科,但受冯老师教导和影响,在工作后他又参加了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 如今已是农业局一名出色的“笔杆子” 。他感激恩师,敬重恩师,曾连续几年接冯老师到他家与家人共度春节。像万瑾这样想着冯老师、惦着冯老师、深爱冯老师的学生在冯志远身边还有许多。
  2000年4月,冯志远患脑血栓全身瘫痪,当年6月4日被妹妹带回了阔别47年的家乡长春。“2000年6月,我和几位同学到学校看冯老师,正好赶上冯宝珍接老师回长春,固执的老师执意要上完最后一堂课才肯离去。”现已58岁的冯志远的学生曹建民讲述了那天的难忘一幕。他说那天早晨,两名学生走进冯老师的宿舍,为他打来水洗完脸,搀扶他走进课堂,学生们含泪叫了最后一声“老师好” 。课堂上,冯老师凭记忆讲了新中国的历史,引经据典,全然看不出是一位正饱受折磨的老人。然后他和师生合影留念,上了车又下了车,徘徊再三,挥泪作别……42年前,在宁夏黄土地上走来了一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年轻老师;42年后,在卫宁平原上,一个步入风烛残年的羸弱多病的老人就这样孤独地离去了。同时他把学生的牵挂也带走了——2005年12月11日,一张只写着四个姓氏的加急汇款单送到了长春市冯宝珍老人的手中一是他的学生汇来的。摸着手中的汇款单,冯志远老人早已失明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被感动感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冯老师的事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感动的酵母在传播中没有衰退,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感动着,冯志远在毫无悬念地入选首届感动宁夏10大人物后,又再次入选感动吉林10大人物之列,并在2005年度中国10大老年新闻人物评选中又一次胜出。 感动宁夏10大人物评选活动策划组成员、宁夏电视台编导杨晖说,当时很多评委是含着泪看完冯老师事迹报告的,更有许多读者给活动组打来电话庄严地给冯老师投票。我们无法全面获知吉林评选时的情况,但既然胜出,“被感动”的共鸣当然不容置疑。
  冯志远支教边疆的事迹在吉林、宁夏传开后,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各媒体竞相报道或转载,网络捜索引擎上关于冯志远的记录不下百条。去年底,一名叫赵法全的医生在看到宁夏某媒体的报道后,打电话给报社说,冯老师的事迹太感人了,这样的老师应该得到全中国人的尊重,他要给冯老师免费治疗脑血栓,所有医药费由他承担。还有报道称,家住吉林的曲志昌说,冯志远的事迹让他这个多年不流泪的汉子感动地哭了,他感慨世上还有这样令人尊敬的老师;冯志远母校的一名叫洪敏的学生说,冯老师的事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讲历史,讲做人的道理,我还想给西北的孩子们教书……这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太愧对妻儿,希望有生之年能见他们一面。”今天,躺在病床上的冯志远面对媒体的采访, 坦言心声和愿望。 三尺讲台无心插柳,感动成荫;风烛残年有心无力,情志更真!从感动到被感动,再到被感动感动,感动在神州大地持续迅速蔓延。我们相信源自冯志远老师的感动必将汇作人间崇高的情感洪流,定能震撼、净化越来越多国人的灵魂,启迪更多后来者的人生!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乙龙
责任者
王勇
责任者
谢亚东
责任者
马进军
责任者
冯志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