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僵局看笑脸 起死回生展笑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4212
颗粒名称: 打破僵局看笑脸 起死回生展笑颜
其他题名: 我市发展壮大设施蔬菜产业纪实
分类号: F307.13
摘要: 从2004年秋冬季节菜农因为蔬菜“太多”而上访闹事,到2005 年同期菜农因为“菜少”而掩面浅笑;从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向城区蔬菜空棚“亮剑”,到同年12 月蔬菜空棚大多找到“婆家”;从 2004年市委、市政府因为部分镇 (乡)抓设施蔬菜产业力度不够而 “痛下狠招”,到2005年菜农对政府工作的赞同而“夸官”。
关键词: 蔬菜产业 作物经济

内容

从2004年秋冬季节菜农因为蔬菜“太多”而上访闹事,到2005 年同期菜农因为“菜少”而掩面浅笑;从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向城区蔬菜空棚“亮剑”,到同年12 月蔬菜空棚大多找到“婆家”;从 2004年市委、市政府因为部分镇 (乡)抓设施蔬菜产业力度不够而 “痛下狠招”,到2005年菜农对政府工作的赞同而“夸官”……过去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跨度不是很大的有限时空里,我市的设施蔬菜产业显现出了曲折而又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历程。在这个让人兴奋的季节里,广大菜农切切实实感受到了 “菜比肉贵”的酣畅与喜悦。这也真实地再现了 “中卫精神” 和市委书记刘云的一句话:干什么事都得抓落实 !事实证明,干部的苦没有白受,群众的苦更没有白下。
  忆往昔好产业渐显雏形早在1989年,卫宁平原上的群众就意识到了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开始小规模种植,但受经济社会现状和人们思想观念、居民消费水平等的影响和制约,那时的设施蔬菜产业一直处于零星分散型发展,没有形成规模。 2004年,年轻的中卫市诞生了,市委书记刘云、市长李锐等新的市领导班子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充分尊重群众的种植习惯和致富愿望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培育特色、规模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在中卫城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思路,并把设施蔬菜列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设施蔬菜产业从此走上了提速增质的良性发展之路。
  为狠抓落实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刘云、李锐等市领导经常深入镇罗、柔远等镇一线办公。刘云曾经说过:“我们的干部不是唱高调的,也不在办公室里讲大话的,而是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我市就新发展设施蔬菜1.2万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万亩,蔬菜总产量接近30万吨,实现产值3.85亿元。镇罗、东园、永康、迎水、柔远5个设施蔬菜基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 其中设施蔬菜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5%,达到了2311元。
  看今朝展笑颜得益狠招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市的设施蔬菜产业同样不例外。在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棚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刘云等市领导的注意,(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还影响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从不间断的督促检査并没有彻底解决为数较多的遗留空棚。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11月 4日,城区遗留空棚累计达到957座。2005 年11月9日,在东园、镇罗等地的蔬菜基地,刘云严肃批评工作不力的部分镇(乡) 和单位:要通过解决空棚问题检验干部的能力和作风,不能对人民犯罪。同时下了最后通牒:12月15日前,宣和、永康两镇必须消灭85%的空棚,其他镇(乡)要100%解决空棚遗留问题。自亮家丑式的实地检查, 饱含感情的为民请命,让所有的干部再次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下定了消灭空棚的决心。
  经过干部、群众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和不懈努力,2005年12月15日,市领导刘云、王永忠、刘慧芳、段振国检査空棚时惊喜地发现,有遗留空棚问题的各镇不但给闲置的绝大多数空棚找到了 “婆家”,而且定植上了各种蔬菜,定植早的部分菜农已经见到了效益,尝到了蔬菜种植的甜头。 2006年1月26日,记者在城区镇罗镇观音村蔬菜园区采访时发现,大棚内新一茬蔬菜的枝头已经挂满了花蕾,菜农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观音村村书记常存智说,是设施蔬菜鼓起了他们的钱袋, 增长起了他们致富的劲头。
  设施蔬菜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大,搭建一个日光温室前期就需1.5万元左右的资金,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群众种植设施蔬菜的积极性。为了群众的笑脸,同时也为了尽一个人民公仆的责任和义务,刘云、李锐等市领导多方协调,磨嘴皮,陪笑脸,协调金融部门贷款3100万元,市农牧局缓发了整个系统职工5月和6月份的工资,筹措了43 万元,同时该局领导还担保贷款160万元, 帮助群众搭建大棚。李彦兵是城区滨河镇炭厂子村人,尝到种植设施蔬菜的甜头后,他把全家搬到了镇罗镇观音村,租地搭建了 10 个大棚。他介绍,要不是镇罗镇干部马立生帮他贷款10万元,就不会有现在的种植规模,更不会有让很多人眼热的红火日子。
  规模给人无限遐想,市场总会风起云涌。为了让我市的设施蔬菜卖个好价钱,去年,主管设施蔬菜的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跑遍了江苏、北京等地的市场,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对市场进行了细化和分类,根据市场需求对口配销。为了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镇罗镇对全镇的流通组织重新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观音蔬菜流通合作社,在该社的统一运作下,我市的 “沙坡头”蔬菜走遍大江南北,受到了境外客商的格外青睐。
  望未来鼓钱袋再出妙策1月26日,站在已具规模的镇罗镇蔬菜基地面前,该镇副镇长景兆珍惋惜地说:“我们的规模还是小,在今年这么好的形势下,我们的产量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大量需求。”其实刘云、李锐等市领导早已在心里盘算着这个问题。经过大量调研和论证,市委、 市政府再出妙招,计划在2006年启动实施 10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二期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区东起镇罗镇镇西路,西至柔远镇柔石路,南靠二干渠,北到三一支沟, 东西长14.25公里、南北宽1.7公里,规划总面积5000亩,柔远镇向东发展,镇罗镇向西发展,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同时以城区柔远镇、镇罗镇为重点基地,集中倾斜扶持,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全市计划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8万亩。 规划到2008年,全市的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 15亿元。届时,又一个“寿光”必将在我市形成,我市菜农的笑脸必将更加灿烂。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谢亚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