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转向送“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4119
颗粒名称: 送礼转向送“精神”
分类号: C913.3
摘要: “今年春节送什么好呢?送吃的肯定不行,送用的有点俗气,送保健品已过时。”春节在即,需要送礼的刘先生在超市里转来转去,有点拿不准买什么礼品了,于是他拿起手机问妻子。其实,随着春节的到来,像刘先生这样打算购买礼品访亲探友的消费者比比皆是,但他们往往又拿不准该送什么。
关键词: 消费观念 春节

内容

“今年春节送什么好呢?送吃的肯定不行,送用的有点俗气,送保健品已过时。”春节在即,需要送礼的刘先生在超市里转来转去,有点拿不准买什么礼品了,于是他拿起手机问妻子。其实,随着春节的到来,像刘先生这样打算购买礼品访亲探友的消费者比比皆是,但他们往往又拿不准该送什么。
  “实用型”礼品已过时笔者采访发现,“实用型”、“健康型”礼品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据广厦新村一位退休职工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收入有限,商品供应匮乏,奶粉、麦乳精、鸡蛋、水果这些日用品在当时是送礼的上乘物品;上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送礼逐步讲求档次,注重外观与实用性的结合,如包装精美的红塔山、茅台等名烟名酒在当时很抢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讲求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各种滋补品、保健品既符合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成为送礼首选。
  “精神型”礼品受青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送礼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富含文化信息的礼品情有独钟。近日,笔者在市区鼓楼北街新知书店看到:不少市民对书籍很感兴趣。笔者问一名购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吴先生,他说,如今礼品已从“物质” 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人们选择礼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且越来越讲究新颖性、潮流性。一本书、一幅画、一张电影门票都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好礼品。送这些带有文化信息、又有收藏价值的礼品,既上档次又显得有品味。在南方百货批发市场,买字画的刘静女士告诉笔者,她要买一幅写有“拼搏”字样的字画送给好友,希望好友在新的一年努力拼搏,更上一层楼。笔者发现,来买字画的人络绎不绝。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