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中卫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3969
颗粒名称: 明代的中卫教育
分类号: K248
摘要: 编者按:中卫山川钟秀,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历有崇尚教育,兴学重教,广育人才的传统。在宁夏堪称人杰地饶之地,素有文化县的美誉。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卫人民,用他们的聪慧和才智点缀着这块锦绣大地,使其成为 “塞上江南” 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 明代历史 中卫市

内容

编者按:中卫山川钟秀,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历有崇尚教育,兴学重教,广育人才的传统。在宁夏堪称人杰地饶之地,素有文化县的美誉。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卫人民,用他们的聪慧和才智点缀着这块锦绣大地,使其成为 “塞上江南” 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切无不伴随着教育业的产生、发展和进步。本报从本期开始,将逐期推出中卫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形制,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卫(因历史原因,包括今中卫城区及中宁原辖区域。下同)的教育,源远流长。据考古:远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细石器文化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春秋初年,羌戎族曾在这里游牧狩猎,原始教育就已萌生;秦汉时期, 汉文化随移民屯田传播到了这里, 分散性的社学产生,历经隋唐宋元。社学是中卫最早的教育形式。
  中卫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产生于明代,其缘由与明政府的军屯制相关。洪武三年(1370年),元置应理州废,永乐元年(1403年),明设宁夏中卫,是明西北的边塞要冲。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政府由陕西调来军士 6280名驻防中卫, 下辖5个千户所、50个百户所、11 个屯堡、75个烽墩。大批“军卫弟子”随之迁来,中原文化日。明统治者“复虑戎武之中,不可不使知礼义,故继设学校,以崇文事”。中卫始创儒学(官办之县学)教育。正统四年(1439年), 于县城东北隅(现高庙附近)建庙立学,初,“学有而无庙”,庙学设施简陋,规模极小,就读的人不多。正统八年(1443年),卫镇抚陈□奏请获准中卫设“文庙儒学”,庙学(儒学场所)经费保障,条件改善,规模逐步扩大。县设儒学由此开始。儒学教育伴随明中卫的始终。
  明代的中卫儒学,生员分廩生(年限招20人)、增生(年限招 20人)、附生(无定额)三类;学制无可考;学科制为“专习一经”,分礼(即经史、律令、诏诰、 礼仪)、射(按礼部颁布的射仪, 引导演习、比赛)、书(为临摹名家法帖,日习500字)、数(熟习 《九章算术》)四科。考试制为除每月教官主持一次“月考”外,余为提学官担任,与全国一样,分岁、科两考。明代沿用科举制,以“八股文取士”选拔人才, 科举是当时儒生取官入仕的唯一途径。明代中卫儒生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者4人(含武进士 2 人),中举人8人(含武举7人),得贡生者99 人。其中: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庙学儒生宋文鉴中壬子科举人,开中卫儒生乡试中试之先河;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县学儒生穆来甫、詹廷佩首中丙子科进士,中卫进士中试由此幵始。学官(教育行政):设教授、训导、司吏各一,领有“中卫儒学之印” 一枚。学官专理县学事宜,管理全县文武士子。据记载:明代先后任学官者,有教授5人,训导19人。学规极严:苛求生员遵守明太祖《禁例八条》,除学业成绩考核外,并对其德行、经艺、治事严加稽考。
  明代之中卫,崇尚古风,士皆好学。除县学外,各堡多设义学、 社学、塾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私学较普遍。据记载:当时县城有社学4所,县之柔远、镇罗、 永康、宣和、宁安、枣园、石空寺等堡均设过社学、义学、熟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全为“无地而不设学”的产物,零星而分散,自生而自灭,时兴时废,不一而论。
  综观明代中卫教育,如《道光续修县志》所说:“中卫邑去京师万里,风气视中土为迟”,无论办学规模、形式、就学人数、发展速度都只能说明是中卫教育的起步期。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黑占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