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苦心为民热情干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3233
颗粒名称:
苦心为民热情干事
其他题名:
中卫市领导苦抓硒砂瓜产业纪实
分类号:
F307.1
摘要:
国际上有这样一种共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容量,1平方公里只能养活8人至20人。但在中卫的干旱带上,每平方公里承载的人口竟然达到160人。
关键词:
中卫市
种植业
内容
国际上有这样一种共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容量,1平方公里只能养活8人至20人。但在中卫的干旱带上,每平方公里承载的人口竟然达到160人。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奇迹靠什么创造出来?靠的就是“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靠的就是中卫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 在“三苦”精神的引导下,市委书记刘云、市长李锐同全市干部一起以身作则、 以苦厉行,与山区百姓同甘苦、共进退,走岀了一条干旱带上的生存之路、脱贫之路、发展之路。
谋定而动妙棋一招点活全局中卫环香山地区,东西长100多公里, 南北宽25公里,全市的80多万农民有40多万生活在这片干旱带上。这里年降水量只有179.6毫米到247.4毫米,蒸发量却在2100毫米至2400毫米,遇到大旱时寸草不生,方圆几百里一片荒凉,“十年九旱,十年九饥荒”是这里的历史写照。几十万回汗群众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拔掉穷根?刘云和全市干部关注着这一问题,农民也期盼着这一问题的解决。 是继续让农民这样穷活着,还是换一个思路让他们富生存,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中卫市各级领导面前。
“党和政府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我们就群众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引领农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这是市委书记刘云、市长李锐多次在不同场合的坚定表态。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摸清山区的发展现状,寻找一条能够切实解决百姓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刘云、李锐等市领导几乎每周都要上一次山, 有时天天都在山上。调研中,山区群众说: “封山禁牧后,发菜不让抓了,甘草不让挖了,羊只不让放了,我们的生活出路在哪里? ”这一席话对刘云等的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带领山区群众走出贫困、走上致富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压砂种植硒砂瓜是中部干旱带上的山区群众经过多年苦苦奋斗,闯出的一种旱作种植模式,大旱之年,只有硒砂瓜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硒砂瓜产业达到了对干旱带上自然资源的最好转化和利用。但是多年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政策、技术等原因,硒砂瓜的种植规模很小,受益的山区群众很少。 经过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川共济、加快建设山区优势特色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把发展硒砂瓜作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治穷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列入了《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五年规划》,硒砂瓜的基地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一年多时间,硒砂瓜的种植无论是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效益上都达到了质的飞跃。今年2亿公斤、1.2亿元的收入就是对这一战略决策的最好诠释。
全力而为“苦”劲十足成就大事刘云经常告诫干部:“为官之要,就是会为、能为百姓办实事,为群众谋福祉。否则除过其他不说,就连那1000多块钱的工资也无脸去拿。”为了党性、为了良心、更为了那1000多块钱的工资,刘云时刻置自己于高速运转之中。 一个几十万人参与的大产业的组织规划,成功了则造福百姓,稍有闪失就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为此,市领导付出了常人无法估计的努力,承担着常人无法承受的风险。一年来,刘云、石磊等市领导往返山区压砂一线100多次。 去年下半年,自从硒砂瓜“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确立后,刘云、李锐亲自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广泛动员,引导和帮助群众扩大压砂面积,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2004年底,全市压砂面积达到30万亩,种植农户达到7680户。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硒砂瓜产业,今年8月23日,全市发展硒砂瓜产业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刘云提出到今年11月底完成20万亩新压砂地的任务,确保提前实现区党委提出的50万亩压砂地的目标任务。
“面积扩大了,要及早做好硒砂瓜的营销和品牌建设工作,通过促销增加瓜农收入。”这是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来我市视察时的明确指示。规模上去了,如何增产增收,成为刘云等市领导的又一块“心病”。刘云深知,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定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和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为了让香山硒砂瓜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刘云等领导不顾劳累,经常往返于银川中卫。最终在自治区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硒砂瓜被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香山硒砂瓜商标也通过国家审定,正式批准使用。自治区党委还邀请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来我市实地采风, 多层面、广角度向外推介,提高了硒砂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了壮大市场流通体系, 我市先后共组建专业协会10个,建立农民经济组织6个,成立了硒砂瓜流通服务公司7家,建成硒砂瓜专业市场2个,田头马路市场8个,参与硒砂瓜流通的人数达到2130个。 同时组织干部深入浙江、海南、深圳等省市开辟硒砂瓜市场,设立经销网点33个。通过抓品牌和市场营销,我市的硒砂瓜品牌靓了,市场广了,价格高了,农民收入多了。 时隔半年,人们对今年的抗旱保苗攻坚战依然记忆犹新。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刘云带领全市领导干部多次奔赴香山一线,与群众一起抗旱保苗……他们用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行动和情怀感动着干旱带上的每一寸土地。秋收季节,憨厚的瓜农挑了一个最大的硒砂瓜送给书记以表谢意,书记说该送给一线的干部,干部说武警官兵最辛苦,应该送给武警官兵……就这样,这个最大的硒砂瓜最终没能送出去。瓜农们都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刘书记帮我们度过了难关,找到了出路,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压砂工作表彰大会上,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清晰地显现出来: 2006年,全市压砂硒砂瓜面积达到50万亩, 成为全国最大的压砂硒砂瓜基地,真正形成宁夏的一张王牌优势特色产业;2008年,全市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真正把中卫建成“中国硒砂瓜之乡”。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谢亚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