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历史上的首部地情著作——《乾隆中卫县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754
颗粒名称: 中卫历史上的首部地情著作——《乾隆中卫县志》
分类号: G256
摘要: 《乾隆中卫县志》属中卫历史上首部地情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秋七月操觚至十月脱稿,翌年夏 (1761年)刊布。中卫知县黄恩锡主编。 刻本线装,16K,文言体。宁夏西路中卫儒学教授刘追俭起草,宁夏府中卫县儒学教谕张敏、典史李延凤、巡检司舒采愿参修,杨士美、蒋前烈、罗全诗、魏殿元、魏修德、汪兆鳌、柳峻参校采访。
关键词: 地方县志 中卫市 历史

内容

《乾隆中卫县志》属中卫历史上首部地情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秋七月操觚至十月脱稿,翌年夏 (1761年)刊布。中卫知县黄恩锡主编。 刻本线装,16K,文言体。宁夏西路中卫儒学教授刘追俭起草,宁夏府中卫县儒学教谕张敏、典史李延凤、巡检司舒采愿参修,杨士美、蒋前烈、罗全诗、魏殿元、魏修德、汪兆鳌、柳峻参校采访。 本书前置序言、凡例、图考。内设地理考卷,辖目星野、沿革、疆域、山川、水利、风俗、物产;建置考卷,辖目城池、 堡寨、公署、仓廩、学校、祠祀、祥异; 贡赋考卷,辖目额征、户口、税课、盐法;边防考卷,辖目塞垣、营制、边界、 驿递、关梁;官师考卷,辖目官制、职宫、名宦;献征表卷,辖目人物、忠节、 孝义、烈女、流寓;选举表卷,辖目科甲、乡贡、武阶;古迹考卷,辖目古迹、 各景考、杂记;艺文编卷,辖目上谕、 议、论、书、记、序;艺文编卷,辖目传、 赋、铭、诗。凡10卷36目(不含附载之类),加之有关目下所缀附录12篇, 全志约10万字。随文插入地舆图、水利图、星野图、文庙陈设图、文庙乐舞图,计5幅。后殿序跋5篇,钟兰枝、图搭布、隆甫、黄恩锡分别作序,罗元琦作跋。所作反映中卫风土人情、物产名胜的大量诗词、碑记,部分被收入乾隆县志、道光县志《艺文编》,《中卫竹枝词》尤为代表作,并就中卫原有十景逐一考证,采风问俗,更标为十二景,均作以疏注。对研究当时中卫文化、习俗、生产生活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品位。
  本志乾隆刻本,现藏中国科学院、 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上海市、甘肃省、大连市、 青海省、湖北省、四川省、兰州大学、台湾省图书馆及中卫市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现存北京师范大学、甘肃省、南京市、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及市地方志办公室;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油印本,现存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开创中卫地情著作先河者,黄恩锡功不可没。黄恩锡,字素庵,生于云南赕北,今云南省永胜县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夏,由西宁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调任中卫知县。除勤政建功于民外,他还擅文善赋,著述施说。莅职4 年后,以心眼所历,精神所到,殚精竭虑,搜考编排,纂修成《乾隆中卫县志》,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在卫莅职六载,他以民为本,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造福一方,颇著政声。 尤其是在兴修水利、倡儒兴学、体恤民情、赈济灾民、编辑志乘等方面,深受邑人称颂。疏浚七星渠,亲自勘察并捐俸补修红柳、冯城二沟涵洞,下延渠梢至张恩堡入河,使其下游4.8万余亩土地得以垦种浇灌;详请议修广武一带河堤、码头,开创宁夏河防之先例。针对边地父兄教子弟重武轻文、村师俗学罔知经史古文、课文滥本残牍等弊端,在各堡社学中聘请端士以提高教学质量,置学田以资教学费用,公务虽忙却坚持每月课试并亲自阅批,俸禄虽廉却捐修社学,致使中卫科第自此崛起。先后上书清除本县河崩砂压地亩差粮,减轻农民负担;上书夏(今银川市)、朔(今青铜峡市)、灵(今灵武市)三县粮车直运凉州 〈今武威市),免除中卫民众转运粮食的沉重苦役;请建宁安粮仓,就近征收额粮,从根本上减轻了今中宁县黄河以南地区农民交纳额粮的困难。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周边地区皆大旱,难民纷集中卫,他亲自主持赈济,由县城前往各堡村倡义劝捐,置养济院,开设粥厂,发放毡衣布裤,灾民返籍时又发给三日口粮,自是年十月至翌年二月,道无冻饿流殍。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范学灵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