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饱蘸翰墨吐絮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695
颗粒名称:
饱蘸翰墨吐絮语
其他题名:
读《花逝》有感
分类号:
I207.67
摘要:
《花逝》这本书是我市一位年轻女作家肩负着家庭的重任和工作的压力,用精炼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浓缩广阔的生活空间酝酿出的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作为一位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能够静下心来,排除一切杂念,笔耕于文坛,是需要作出一些宝贵的牺牲的。
关键词:
读后感
文学作品
内容
《花逝》这本书是我市一位年轻女作家肩负着家庭的重任和工作的压力,用精炼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浓缩广阔的生活空间酝酿出的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作为一位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能够静下心来,排除一切杂念,笔耕于文坛,是需要作出一些宝贵的牺牲的。她能够摆脱生活的束缚,站在智商的高端,变换各种角度,用洋洋洒洒的文字奉献出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佳作,确属罕事。我们西部的女作家不能与京派、海派美女作家相提并论。我们的作家大多数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的创作是在克服种种困难的前提下,用耐心和毅力去拼搏、去创造的。《花逝》的作者更是如此。在《花逝》这部作品里,字里行间,是作者对故乡割舍不下的浓浓的情愫及对这片热土的热爱,读来让人感动。 长篇小说《花逝》里的杨家三姊妹,个个如花似玉,生活里却各有各的不幸,读后使人产生一种沉重的思考,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位女作家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把这两种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面上看来是“喜剧”, 可实质上是“悲剧”。悲的有力量,悲中暗含着主人公未泯的希望,在希望中挣扎,又在希望中幻灭。突出表现了她们生活的辛酸和痛楚,在经受了一场场意外的霜降后,身心倍受摧残,韶华就这样在对人世无限的眷恋中匆匆凋谢了,那种惋惜是无法弥补的,留给人们一种美丽的残缺。想替其讨个公道,可又无法介入,只能在悲哀中叹惋、在愤怒中找回自己,并在这种矛盾的纠葛中渐渐省悟。 虽然作者叙述了多次约会的场景,但每次约会就像戏剧的一个舞台,情理之中,扣人心弦,撩人心思。读者从不感到腻和厌,也不拖泥带水,虚张声势。笔者觉得这是一种巧妙的构思,也正是作者用笔的独到之处。 小说中的约会,是一种辛酸的幸福,又是一种希望的破灭。短暂的幸福之后那种切入心扉的疼痛是绵长的、无期的。谁也没有安排下次再见的时间和地点,似乎每一次都是被不期而遇撞个满怀,在彼此的惊讶里,牛郎织女约会一般,是天作之合。因相见太难,所以分手就近似于永别,但每次意外的相遇又让他们的感情走上一个新开端并新的结束。 作者就在这种缘来缘去聚聚散散里把故事情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这种水到渠成、 自然天成的情节,看似散漫,却是作者在背后严格把脉,使文章读来雅而不俗,澄澈透明,看着清爽,品来幽香。 作者仿佛从一个家庭出发,实则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在精神上的追求。总之,作为一位女作家,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如潮的时代,能够坚守文学这块几近贫困的土地,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在我区女性作家之中可谓寥寥无几,的确让人敬佩。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喜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