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684
颗粒名称: 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分类号: F203.9
摘要: 近日,一些商贩走乡串户大量收购用硫磺熏蒸过的枸杞,俗称“磺货”,很多质量好、上档次的纯枸杞却远不如这些“磺货” 抢手,这不免让人想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句俗语。
关键词: 市场监管 农产品

内容

近日,一些商贩走乡串户大量收购用硫磺熏蒸过的枸杞,俗称“磺货”,很多质量好、上档次的纯枸杞却远不如这些“磺货” 抢手,这不免让人想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句俗语。 前些年出现的往羊绒里掺沙子、往苹果箱里装石头、往玉米堆里泼水等事件,将一个个好端端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别人,想来令人痛心,更让人深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树一个品牌不容易,砸一个品牌却是瞬间的事。中宁枸杞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能够以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亮相, 实属不易,而大量“磺货”的出现,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据卖“磺货”的茨农方某说,一逢连雨天、阴天,果子晒得不好就会成霉果或碳果,每公斤最多能卖4元, 但是打磺后,每公斤能卖到10元到12元。 霉果、碳果尚且不能食用,更何况再经过硫磺熏蒸呢?但是商贩受利益驱动,诚信意识差,他们认钱不认品牌。加上很多外地人不识货,只图颜色好看,自然“磺货”就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一旦东窗事发,受害的就不只是一部分人,而是要关联到整个枸杞产业。所以,绝不能只顾捡“芝麻”而丢了“西瓜”。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单位应强化社会化服务职能,尽快投放小型烘干箱等烘干设备,帮助茨农抓好晾晒关,从源头上杜绝“磺货”。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一经发现生产、贩卖“磺货”者,坚决予以没收, 彻底销毁,以此净化枸杞市场。坚决不给“磺货”留一点余地,让“磺货”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保护中宁枸杞品牌良好形象。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宏斌
责任者
张春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