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铿锵有着多重性格的中卫人(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258
颗粒名称: 说话铿锵有着多重性格的中卫人(上)
分类号: F291.1
摘要: 中卫是宁夏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带, “中卫人性勇悍,以耕猎为事, 孳畜为生”。自古以来,在历代王朝统治时期,中卫地居要塞, 曾长期为各朝代扼守的边陲重防,也是往来通衢,而移民实边尤为以前一些王朝所重视。交往频繁,语言比较复杂。
关键词: 城市发展 中卫市

内容

中卫是宁夏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带, “中卫人性勇悍,以耕猎为事, 孳畜为生”。自古以来,在历代王朝统治时期,中卫地居要塞, 曾长期为各朝代扼守的边陲重防,也是往来通衢,而移民实边尤为以前一些王朝所重视。交往频繁,语言比较复杂。明代移民奠定了中卫人口的基础,明代实行屯垦实边政策以后,从山陕、冀鲁豫、江淮吴越各地迁徙而来的戍边屯垦的兵士、军余、移民、罪囚以及官臣、属吏、 从眷等在这里杂居共处,他们所操的语言互相影响,共同融合,形成了以秦晋方言为基础, 并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滇语等多种成分混合的中卫方言。中卫方言属兰银官话银吴片,其形成与历史上统治者的屯田、驻军、实边以及汉族人口的迁徙有很大关系。先秦以前,中卫为羌戎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并六国,以后历代统治者在开疆扩土、驻军守边时,为了减少粮草运输之劳,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 “屯田制”。随着屯田、实边政策的实施和发展,汉语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长期定居的村落、堡寨,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家族分布于城镇山川之间。但明代以前的移民对中卫今天的人口结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自秦汉至元末,这块地方先后又有匈奴、鲜卑、氐、羯,敕勒、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 党项、女真、蒙古等部族入居, 汉族人口移入迁出更迭频繁, 居民的稳定性很差。明洪武初年,统治者还无力控制边陲。本地居民大都迁往内地,留下者编入卫所与军余共同屯垦,一人从军,全家便永远变成军户, 父死子承,世袭为军,而且在驻地永久性定居。明永乐元年 (1403年)后,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疆域,又从内地调军移民。“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 而吴越居多,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朝廷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司集中迁转,成干上万户人家从大槐树下迁出,部分入居中卫,现仍溯槐为记,世代相传。入居者多被编入千户、百户所或香山八旗,修筑城堡,屯垦戍边。此后,长期定居并繁衍发展至今。清代,由于屯垦发展以及康熙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初年“摊丁入亩”等政策效应,加之香山地划入,中卫人口骤增;自乾隆迄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进入上世纪,民国18年甘肃大旱,加上马仲英兵祸的侵扰,民勤、古浪、土门子、大靖等地的甘肃人逃往中卫定居。3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日寇的入侵和中原的灾害, 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人口又流入。新中国成立后, 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又有北京、上海、陕西、浙江、天津等地调干、移民迁入。1965年因大河机床厂和农牧机械厂迁址, 又有东北人迁入。上世纪80年代前期,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后,实行吊庄搬迁,又从西海固移入一部分人口在中卫安家落户。另外,中卫人口因工作调动、征兵、婚配和就业安置等迁入迁出变动也较为频繁。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任晓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