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门”案与伊拉克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153
颗粒名称: “特工门”案与伊拉克战争
分类号: D815.5
摘要: 经过长达两年的调查,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特工身份泄密案终于告白天下。涉及此案的嫌疑人都是美国总统布什身边的高级幕僚,而此案东窗事发是由于涉案官员欲盖弥彰。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和负责调査这起案件的特别检察官菲茨杰拉德公布的调查结果,这起案件的主谋是白宫办公厅副主任、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和总统的另一名助手、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利比被控犯有妨碍司法公正、 发表虚假声明和作伪证等罪行。罗夫虽暂时逃过一劫,但对他的调查仍在继续。
关键词: 国际安全问题 特工 伊拉克

内容

经过长达两年的调查,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特工身份泄密案终于告白天下。涉及此案的嫌疑人都是美国总统布什身边的高级幕僚,而此案东窗事发是由于涉案官员欲盖弥彰。
  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和负责调査这起案件的特别检察官菲茨杰拉德公布的调查结果,这起案件的主谋是白宫办公厅副主任、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和总统的另一名助手.、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利比被控犯有妨碍司法公正、 发表虚假声明和作伪证等罪行。罗夫虽暂时逃过一劫,但对他的调查仍在继续。
  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为调査的初衷只是要找出两年多前故意泄露中情局特工瓦莱丽•普莱姆身份的白宫官员,罪名显然应当是“故意泄露中情局特工身份” 。根据法律规定,泄露中情局秘密特工姓名属重罪,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这一调査结果正如共和党国会众议员汤姆•皮特里所说,就像华盛顿通常发生的情况一样,丑闻本身并未使当事人惹上麻烦,反而是因为事后企图掩盖的行为惹祸上身。
  2003月1月,布什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制造舆论,在国情咨文中指责伊拉克试图从非洲购买铀以制造核武器。而普莱姆的丈夫、前美国外交官威尔逊却于当年7月初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披露,他曾在2002年应中情局之邀前往非洲就有关伊拉克试图从尼曰尔购买铀的情报进行调査,并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之前几个月就提交了调查结论,指出这份情报毫无根据。然而,布什仍将此事作为萨达姆政权的“罪状”之一, 威尔逊就此指责布什政府为获得公众支持发动战争,不惜“使用虚假情报”。
  威尔逊的文章发表才几天,美国媒体就援引“两名白宫高级官员”的话说,普莱姆是中情局的秘密特工,威尔逊前往尼曰尔是她推荐而非中情局主动邀请。威尔逊随即指责白宫官员故意泄露他妻子的秘密身份,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损害他的名声,使人怀疑他在伊拉克购铀事件调査结论上的可信度。针对这一违法事件,菲茨杰拉德于2003年12月被任命为特别检察官,负责调査这桩泄密案。
  此案引起美国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不仅因为它涉及一位秘密特工的身份被曝光,而且还因为它涉及到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理由,即伊拉克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紧迫威胁”。如果早就知道伊拉克并没有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仍制造舆论,那就意味着政府有意利用虚假情报欺骗公众,执意要发 •动一场不正义的战争。因此,美国公众有理由怀疑政府决策者的动机和信誉。
  针对“特工门”案的调査结果,民主党对布什政府进行了严厉批评。民主党国会众议员约翰•科尼尔斯指出,布什政府“以欺骗手段强制美国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对利比的指控,表明布什政府“终于要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参院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说,对利比的指控表明,白宫高级官员已经把政治置于国家安全和法律之上。
  来自纽约的民主党众议员杰罗尔克• 纳德勒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对利比的起诉只是再次证实了一个人们需要得到答案的大是大非问题:政府是否故意欺骗国会,以便获得攻打伊拉克的授权。
  (据新华社10月30日电)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