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大麦地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2090
颗粒名称: 中卫大麦地岩画
分类号: K879.42
摘要: 从中卫北山周围山岭上发现的岩画,其画像、符号及石器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神秘。随着考古工作者及古文字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一层层谜团在被解开的同时,另一谜团又如期而至。内容见证历史——半坡氏族时代特征世人注目从中卫诸多刻绘岩画的内容和采集磨制石器类型可以推测, 该地曾经是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长期的定居点。
关键词: 美术考古 岩画

内容

从中卫北山周围山岭上发现的岩画,其画像、符号及石器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神秘。随着考古工作者及古文字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一层层谜团在被解开的同时,另一谜团又如期而至。
  内容见证历史——半坡氏族时代特征世人注目从中卫诸多刻绘岩画的内容和采集磨制石器类型可以推测, 该地曾经是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长期的定居点。从岩画的内容上看, 它主要记录了一些牛羊马骆驼, 狼虫虎豹鸵鸟鹰等动物。伴随着远古时代人们的各种活动及他们刻画的各种动物图腾、日月星辰、 文字符号等所反映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画面共组成了一部优美的历史长卷,为后来人们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提供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岩画画面主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以游牧生活为主,从岩画描绘的图像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语言系统主要以“刻画文字”为主,即使有一些笔法像文字一样的符号出现, 也是一些图画的“勾勒简笔”,借助于图画向文字的过渡阶段,专家们定位为雏形的“象形文字”。 在这些动物与人类频繁接触和互相影响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画面。
  目前,在岩画群中,仍然没有发现丝毫甲骨文的遗迹,他们把所有的活动都雕刻于石头之上, 而且,这些石头有些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和风化现象,还有一些能够证明历史的地衣也濒临灭绝。这是现今岩画研究可考史仅有的证据之一。幸好伴随着岩画发现的还有一些文物,为其提供了又一参考史料。2000年2月, 我市博物馆岩画研究人员在市区西北侧葡萄墩台岩画点以南约 300米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 采集到磨制石器4件。其中石斧一件,长11厘米,斧刃宽5.1厘米,刃部锋利;石凿一件,长5.6 厘米,宽2.1厘米,长条形,有肩, 磨制精细,刃部已钝;石磨盘一件,残长9.9厘米,边缘厚2.8厘米,粗沙石质,器形为不规则圆形,中心部位较薄;石磨棒一件, 长12厘米,呈长条状,琢磨,此4 件石器使用痕迹明显。同年6月, 我市岩画研究员又在新北乡大麦地岩画西约2公里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石磨棒一件,残长9.3 厘米,截面椭圆形,通体琢磨而成。从岩画上还可以看到原始人狩猎时使用的弓箭。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物。据考古资料验证,这均为半坡氏族时代的特征。据我市岩画研究人员叙述,该岩画区还残存有少量泥制红陶片和夹沙红陶片。这些都是可贵的研究材料。
  丰富的大麦地岩画区—— 突破国际标准从岩画的密集程度和岩画的题材上推测早期人类在该地居住时期较长,在此已有频繁的活动。整个北山岩画区以大麦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东至黄石坡, 西到双石垒子,南至新井沟口, 北到石房圈。分布面积方圆约30 平方公里,有岩画6000余幅,个体图像达2万多个。其中,大麦地是岩画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共发现岩画1500 幅,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图像 250幅,超出西班牙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关于演化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25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北山地区除大麦地外,附近的石房圈、新井沟、 黄石坡、大通沟等地也分布着大面积岩画。在黄河以南约40公里处的香山为集散地,分布于石马沟、石羊沟、大井河、南井沟等地的岩画有200幅,个体图像 400个。从丰富的岩画系图中,不但反映出早期游牧民族生活场面,而且还刻着各种象征性符号,据部分岩画研究专家初步认定此类符号为早期人类的记事方式和活动画面。其中有一幅被称作“十米长卷”的岩画,上面雕刻着骆驼、羊群和鸵鸟、鹰等较为全面而有综合性的动物图谱。并把他们的生活、娱乐引入岩画之中,突出了岩画的复杂性和系列性,增强了岩画的人文色彩,具有一种亲和力,反映早期人的生活较为丰富多彩。
  从这些动物刻画手法和模式来看,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雕刻水平和刻画能力。从一较大的群羊图可以看出,他们绘画已经走向一种模式化,刻画的很细致而且笔法十分纯熟,近似于现代的工笔画和简笔画,但又不同于现代画法,几乎每个个体图像都能够涌动出生命的灵性来。从他们刻画的手法来看,大多数采取凿刻法,以线条刻画为主,但也有研磨、线刻、点敲等不同的刻画痕迹。
  神秘的断代——可能改写中国文字史岩画刻画了专家公认的在1 万年前黄河流域已经灭绝的大角鹿、鸵鸟等稀有动物,而且从岩画表面的风化程度及雨水的冲刷程度上看,完全可以断定该地岩画绝非近代人所为,但又无可考证,便形成了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断代史”。可是岩画研究人员发现,岩画中一少部分岩画与中国的古代象形文字十分相似,确定其为古文字的创造,这又把中卫乃至中国历史推上了又一个神秘的台阶。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与同事束锡红多年研究发现,岩画符号大体呈方圆形, 与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在继承关系。岩画与文字具有某些密切的联系,像中国的象形字、指示字、 会意字与岩画的表意符号相吻合,均表达一个定态意思,演变成古原始文字符号。有一些图画与符号文字混合表意更丰富。早期抽象的符号比绘画文字更难赏识。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也首次向外透露,中卫岩画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根据中国象形文字的形态,可推测岩画的图画符号是原始文字。它的分布呈星状。据李详石先生介绍: “目前发现1500个图画文字,它们属只读文字。他还用'丽石黄衣'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文字在公元前11240年至公元前 8864年,而甲骨文发现在公元前 1200年。”照他的说法和确切的推测,岩画文字可能就是原始文字起源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中国文字的“西来说”和“数字说”提出质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文字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喜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