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海原回族群团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1655
颗粒名称: 抗战时期的海原回族群团组织
分类号: K26
摘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沦陷。1937年至1938年,南京、武汉、广州先后失陷,国民党政府被迫退居重庆,西北、西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而且还与国际反法西斯阵地相连接。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抗战时期

内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沦陷。1937年至1938年,南京、武汉、广州先后失陷,国民党政府被迫退居重庆,西北、西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而且还与国际反法西斯阵地相连接。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西北日趋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自然地理优势条件,已成为日军吞并中国,独占亚洲野心的巨大阻力。为了消除隐患,日军早在占领东北后,就一直把控制东起察(哈尔)绥(远),西至宁(夏)甘(肃)新(疆),封锁中国西北边疆,隔绝中苏联系,保证其主力南下的后方安全作为主要战略目标。日军没有足够兵力对西北地区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只好采取收买汉奸,培植傀儡伪政权,企图先建立“ 国”,然后逐渐向西扩展。海原县地处西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一条进入中国腹地的理想通道,南可入陕西,西可入甘肃、青海、新疆。而且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据统计在民国二十六年全国回民有5000万之众,而海原一县回民就有5万余人,占当地总人口的72% , 占全国回民人口的l‰。在中华民族最危机的时刻,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 使海原回汉民族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成立了各种群众性的团体,并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形势,揭露日寇罪行,唤醒了民众觉悟,激发了海原县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也为抗日输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可歌可泣的反法西斯精神功不可没。■取得国民党政府合法地位的海原回族群团组织据《海原县志》、《宁夏史志》、《中国 救国会会刊》载:早在1937年即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本县回民青年在取得国民党政府合法地位后,组织成立了 “海原县 抗战团”;在1938年,即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国民党海原县政府成立了 “海原县抗敌后援会”;民国二十七年三月,成立了“海原县抗敌工作团”。之后,当时担任国民党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认为, 全国各地回民多有自己的组织,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在国难当头之际,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应建立全国性回民抗日救亡组织。在融合原有“ 促进会”、“ 俱进会”、“ 公会”的基础上,1938年5月下旬,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在汉口宏昌皮货局由唐柯三主持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 会上推举白崇禧、时子周、唐柯三、马鸿逵、 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艾沙等32人为理事,推举尧乐博士、达浦生、王静斋等3人为监事,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白崇禧为理事长,唐柯三、时子周为副理事长,制定了八项工作纲领•建立全回族的抗日统一战线;2•武装回民参加抗战;3•融合回汉感情, 实现各民族大团结;4.训练与组织 青年,充实抗战力量;5•向国际宣示中国各民族的统一并与一切 国家取得密切之联络;6•救济回族受难同胞;7•肃清回奸及倭寇的一切走狗;8.组织在沦陷区域内之回民,保卫祖国。协会内部成立组织、宣传、调查等部,以及教育、训练、救济等特种委员会,并决定当前工作为组织回民与武装回民,重点在西北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海原县 绅耆及青年组织成立了 “中国 救国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并于1940年8月14日在城东小学大礼堂召开会议,筹组支会,选举田奠□、刘兆甲、 田怀珍、田毓壁、刘献瑞、田怀璋、马得财、田凤池、马兰亭等9人为干事,开始推动会务。海原各乡镇回胞正分别筹备成立区会,新营镇区会业已成立,马寿山、 蓝中秋、苏安良当选为干事,并公推马寿山为主任干事。“中国 救国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成立之后,便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首先,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形势,揭露日寇罪行,唤醒了民众觉悟,激发了海原县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比如:海原县城西关村回族老人卢彦寿收藏着一张60年前的回族抗日宣传单,其长为46厘米, 宽为28厘米,由当时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代表虎嵩山大人员起草,这张回族抗日宣传单的右侧以告白的形式,由汉文书写,“以亲爱的 同胞们! ”开头,号召在“长期抗战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处在后方的教胞,应作一种精神之战!就是给国家和前线将士作一种胜利的祈祷。”依据《 》第十七卷朝觐章六十节,主张后方教胞在每日五番后祈念“胜利祈祷词”,最终以精神之战,歼灭日寇,获得抗战胜利;左侧分上下部分,上方自右向左横着以阿文书写“胜利祈祷词”,下方则以汉字自右向左竖着书写“胜利祈祷词”:“主啊!求你援助我们的政府,使我们的国家永存,使我们的抗战胜利,消灭我们的敌人;求你在敌人侵略城市杀害人民种种残暴行为上保佑我们;求你降风暴使他们的飞机跌落郊野,使他们的兵舰沉于海洋,使他们的士卒厌战, 使他们的经济崩溃,求你降天灾罪罚于他们!真主啊!求你赏准我们的祈祷!阿悯!” 言语真切,感人肺腑。在这张传单的宣传报道下,一些回族热血青年也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的队伍。 其次,兴办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如当时,在县城创建城东回民小学;在县城回族大寺成立回族经堂式学校— 大寺学校,该校语言经文由主持人员讲授,汉语聘用城东回民小学教师兼任;回族教众捐资在九彩创办了一所回族经堂式学校——九彩伊校,校址设于九彩 大院内。嘎德忍耶教主杨枝荣任校董并讲阿文, 汉语聘固原、平凉等地教师上课。李旺私立初小改为公办回族中心国民学校。还有少数回族初小,如李旺白屹□小学、杨山小学等。 再次,积极捐资,支援前线抗日。据《海原县志》载:1941年一年筹集抗战经费27100元,相当于海原县每人捐款半个银圆。除此,还动员、组织 青年,充实抗战力量。如在海原县城建局退休职工黑成在县城的宅院里,存放着一块高197厘米,宽70厘米,厚12.5厘米青石凿成的“海原知识青年远征抗日纪念碑”。这块抗日纪念碑,是将一块旧碑磨去后, 又重新雕刻上去的,旧碑的字隐约可见。这块抗日纪念碑的方额内雕刻有交叉起来的国民党党旗和国旗,中间竖着刻有“名垂不朽”四个字;碑的左右边缘雕刻有竹子纹,上下边缘兰花草纹;内部的碑文也由上而下雕刻26个字,从左到右竖着雕刻15行字,全文共273个字。由于纪念碑的右面腐蚀比较厉害,部分文字已经脱落,笔者用“□□ □”符号代替。全文摘录如下,供各位爱好者、专家共同研究。名垂不朽海原县知识青年□□□□纪念碑溯彼敌寇凶顽肆意侵凌攘□□□□□蹂躏我同胞期灭我国家民族以遂其独霸东亚之野心□□□上下一德一心服从领袖发动全国抗战经八年之艰□□□奠定最后胜利之基础但暴敌余焰尚炽困兽仍图挣扎□□□崩溃之短期实现迪吾胜利之早日来临尚待于吾人更进□□□努力□委座鉴及于此为增强反攻生力改进军队素质三十三年秋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参加从军登高一呼举国响应本县刘君普周等闻风兴起踊跃应征其精忠大勇之精神寔其矜式且诸君缘学有根柢志切报国不久献身疆场定能杀敌致果发扬国光他日奏凯归来吾海亦预有大荣焉爰将芳名勒石籍纪景仰而励来兹。 刘普周曹维翰李暾皓刘玉书张月桢但发祥李友仁李树仁田普泽薛仲杰洪耀祖江彩麒薛仲英马志义李玉音邹良弼马福禄曹永益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立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性的抗日团体。 据《海原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曾成立海原县各业工人联合会,夏云程任常务理事。”“曾成立海原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王月桂任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理事长。其宗旨是为唤起妇女之国民责任,提高其道德职能增进自身及国家之福利。”这些群众抗日团体号召人民为抗日前线募捐,动员兵员,建立保安队、自卫队、警卫队支援前线抗日,并于1937年组织大规模的开荒和大生产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军政人员的军粮。平东工委以三岔为基地,开展民族统战工作,成立回族自治乡人民政府,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的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海原、固原的回族农民于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在马国瑞、马国琳等人的领导下,三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暴动,特别是第三次斗争失败后,余部在马思义的率领下突破重围,奔赴边区投入共产党的怀抱, 组成了西北回族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一回民抗日骑兵团,驰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疆场,为抗日救亡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海原回族群团组织近9年的工作卓有成效,其加入人员之多,组织机构之完善, 基层组织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广泛,在海原回族史上是罕见的。尤其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组织动员回民支援前线参军参战,融洽回汉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回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救济受难回胞, 组织回民生产自救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1943年底,中日战争到了白炽化的程度,由此国共双方再一次号召后方青年从军抗日。3月,曾就读于兰州师范学院的海原县知识青年充实到抗日队伍中去。1945年8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日本宣布投降,海原县政府为褒奖那些远征抗日的回汉知识青年的可嘉行为特立此碑。这块纪念碑共记录18位回汉族知识青年, 也是最后一次奔赴抗日前线的回汉族知识青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 救国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改称为“中国 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1949年, 海原解放,“中国 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随之停止活动。■共产党在海原所建的回族群团组织据《宁夏史志》、《中国 救国会会刊》载: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六月,中共回民工委成立,李廷序任书记,主要负责西吉、海原、固原、同心等民族地区的工作。不久,中共回民工委并入平东工委。在中共平东工委的领导下,各县委、县政府在所辖区内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县、 区、乡都建立了锄奸委员会。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政权组织一律改称抗敌后援会,共产党在海原建立的回族抗日协会成员并入“中国 救国协会甘肃省分会海原县支会”。抗敌后援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海原还组织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人联合会和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性的抗日团体。 据《海原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曾成立海原县各业工人联合会,夏云程任常务理事。”“曾成立海原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王月桂任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理事长。其宗旨是为唤起妇女之国民责任,提高其道德职能增进自身及国家之福利。”这些群众抗日团体号召人民为抗日前线募捐,动员兵员,建立保安队、自卫队、警卫队支援前线抗日,并于1937年组织大规模的开荒和大生产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军政人员的军粮。平东工委以三岔为基地,开展民族统战工作,成立回族自治乡人民政府,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的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海原、固原的回族农民于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在马国瑞、马国琳等人的领导下,三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暴动,特别是第三次斗争失败后,余部在马思义的率领下突破重围,奔赴边区投入共产党的怀抱, 组成了西北回族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一回民抗日骑兵团,驰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疆场,为抗日救亡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海原回族群团组织近9年的工作卓有成效,其加入人员之多,组织机构之完善, 基层组织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广泛,在海原回族史上是罕见的。尤其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组织动员回民支援前线参军参战,融洽回汉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回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救济受难回胞, 组织回民生产自救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进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