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左联宁夏,右通庄浪,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前有大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自古就是边陲要道、军事要地。 中卫历史悠久,人文丰厚,文物古迹和名胜景观遍布境内各个角落。得黄河灌溉之利,依大漠、山地之险,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代属北地郡,西汉属安定郡,后晋改昌化军、昌化镇,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后改为鸣沙镇),隋、唐置灵武郡丰安县、丰安军,五代后唐置雄州, 置力吉里寨, 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二年(1742年)改称中卫县,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嘔画县6K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地区、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2004年地级中卫市成立,中宁、海原划归中卫市管辖。
——代开栏语1958年,配合包兰铁路的施工建设,甘肃省派出文物考古工作队(时中卫隶属甘肃省银川专区)对铁路沿线地下文物进行考古调査,从此揭开了中卫的历史面纱。 考古工作队进入中卫后,先后在今中卫城区的一碗泉、长流水、沙坡头及黄河两岸的诸台地上发现了10多处新旧石器遗址,将一幅“刀耕火种”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一碗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我国解放初期发现的首批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之一。 从遗址地表捡获的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等石器来看,3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这些简单的工具从事着“开天辟地”的活动。一碗泉遗址在考古史上的价值曾得到了史学专家范文澜先生的认可,并写进了他的《中国通史》一书。这一认定使得中卫的ー碗泉遗址与灵武水洞沟遗址遥相呼应,有力地说明了黄河之滨的中卫同样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古文化同样丰富着古老的黄河文明。 长流水、沙坡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调查中除采集到大量的石斧、石核、石磨盘、石磨棒、骨针外,还发现部分陶器。这些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部分为夹砂灰陶和泥制红陶, 陶器纹饰有粗、细绳纹、划纹、方格纹、附加锥纹等。从采集的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的数量及所占之比例来看,当时在这里活动的人类是以挖掘植物的根茎和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作为食物的补充,狩猎、捕鱼等逐渐变成了副业,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的。从所发现遗址的分布上看,各遗址在黄河两岸同一线路、相距不远的近水台地上,反映出早在万余年前, 古人在这里的活动已相当频繁,人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里“逐水草而居”,沿着黄河两岸开拓出片片生存领地,在艰难困苦中完成着进化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闻名遐迩的中卫岩画:中卫岩画以黄河为界,主要分布在南岸的香山和北岸的卫宁北山,岩画的密集区在北山大麦地一带。仅大麦地附近方圆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岩画1000多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图像180多幅。之后在邻近的新井沟、黄石坡、枣棘沟、石房圈、大通沟、双石垒子等区域又发现了大面积的岩画。南部山区以香山主峰为中心,此后在石马沟、石羊沟、大井河、臊胡槽子、韩索井、南井沟、茶树沟、火石寨沟、李家水沟等发现了数百幅岩画。 中卫岩画属于典型的北方岩刻画。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来看,多在当时、 牧草繁茂、利于猎牧的场所,岩画多刻在这些地方避风向阳的山梁、山沟、山峰上。就岩画产生的时代而言,南山岩画多为研磨画, 要较北山早;北山岩画除部分作品为石器产物外,大多数属金属时代作品。当我们站在这些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 它们的创造者是谁?可以这样想象:在大山周围水草丰美的牧场,牛羊在草丛里追逐、咩叫,牧人们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白云出神,脑子里却乱,对眼前这美好的一切,胸中汇集着万千图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突然,面前光滑的岩石进入他的视线,何不在这石头上刻写一番呢?于是,他一跃而起攀上岩石……刻好一幅,站远去看,还真是不错呢,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符号,到了这灵山秀水之间,像是赋予了特别的神韵,一切显得那么深远雅致。正欣赏着,被另一个牧人过来发现,大大地震惊,也想跃跃欲试,哪知更好!前面的不服,又攀上岩石……就这样,他们刻完了实物,诸如动物(羊、 马、狗、牛、驼、虎、角鹿、飞鸟)、天体(日、 月、星辰)、植物、人物(猎人、牧人、骑士、战士、巫师、首领等)还有工具、武器、建筑物、 文字、符号等。这时,他们已不足单一的绘制方法,而是用研磨、敲凿、凿刻、刻磨、线刻等多种绘制方法将其组合图案所反映内涵为狩猎、畜牧、饲养、生殖、崇拜、舞蹈、娱乐、 争战、出行、题铭等生产生活实际表现出来, 还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所希望的对天体、自然、祖先、神灵、生殖的崇拜及武术活动、祭祀仪式等都绘制在上面。在深山野地,没有人打搅,想怎么刻就怎么刻,当这些意境或明快爽朗或凝重深沉、瑰丽璀璨、扑朔迷离、 妙趣横生的画作以或写实或抽象或夸张或写意的手法耸立在他们面前时,连自己都吃惊!最后欲罢不能。时光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他们的子子孙孙也深爱着这些画, 并也愿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希望,于是更多的岩画产生了。之所以有如此壮观的历史遗存,是与中卫所处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中卫境内的卫宁北山和黄河南部的香山地区从古至今ー直是良好的猎场和理想的牧场。历史上在北方出现的猃犹、胸衍、羌戎、胡狄、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几乎都涉足这里,在这块土地上围绕“狩猎兼畜牧”的经济特征,居留放牧,生息繁衍,创造和延续了他们独特的文明,并在同一 “画廊”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谁有理由不去相信:这些杰作不是牧人们所为呢!时光荏苒,牧人们随性而为的这些岩画,在以其独有的价值揭示了游牧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从氏族部落到阶级社会演化的历史过程,因此,这一地区也就成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荟萃地。
(本版文字由冯玉森提供,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