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渡或者我们的“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838
颗粒名称: 以笔为渡或者我们的“说”
其他题名: 《大年》自序
分类号: I207.42
摘要: 鲁院的课堂。一位老师在说文解字, 老师的意思很明确:文字绝对不是來源于劳动,而是圣人所造。我同意老师的观点。老师借助文字讲了许多“新意”,有许多绝妙的引申和发挥,很佩服。比如他说,“错”是“像金子一样的过去”, “对”是“手中的叶子”,相比之下, “错”更值钱。老师没有深讲,但我的理解是,对于生命成长来说,错误要比正确有价值。
关键词: 小说 小说序

内容

鲁院的课堂。一位老师在说文解字, 老师的意思很明确:文字绝对不是來源于劳动,而是圣人所造。我同意老师的观点。老师借助文字讲了许多“新意”,有许多绝妙的引申和发挥,很佩服。比如他说,“错”是“像金子一样的过去”, “对”是“手中的叶子”,相比之下, “错”更值钱。老师没有深讲,但我的理解是,对于生命成长来说,错误要比正确有价值。智者说,错误像柴,生命之水只有通过八万四千捆柴禾才能烧开。但也有个别的字,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知识”的“知”。老师说,“知”是射入口中的箭,是一种伤害,所以知识并不可爱。我对“知”的理解恰恰相反,我觉得它不是射入口中的箭,而是射出口中的箭。它的意思是,话一出口,它的错误已经像射出的箭那样离题千里,不可收回,所谓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也。它事实上是一个圣人心中巨大的焦虑。它告诉我们,不要说,不要说,一说就是错。换句话说,就是语言永远无法抵达目的,要想借助语言表达,永远是一个遗憾。所以古人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心灵交流的理想方式。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老师讲完,主持课的张晓峰老师点名让我提个问题。我是个不善于在大众面前抛头露面的人。 而且一学期下来,主讲课的老师从来没有点过我的名,为什么恰在这堂课上要我提问?但老师点名了,就不好拂其意, 让老师冷场。于是硬着头皮讲了自己对 “知”的理解。不想老师很赞同。但我马上想到:我又向老师,向五十位同学,向这个世界,射了一支无法收回的箭。
  下课之后,我就把这事忘了,但同学们却没有忘。我一开口说话,捣蛋的同学就说,不要说,不要说,一说就是错。后来,我还真不敢轻易说话,或者要说时, 先要考虑一下这话是否必须要说。总之,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话少了起来。
  喜欢一个人:六祖慧能。他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人,他的学说是中国禅林典籍中唯ー被称作经的,即著名的《六祖坛经》。它不但成为中国禅宗的一个杰出经典,也是东方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法论,中国许多著名文学艺术大家都从其中得到营养。但是有一个现象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六祖慧能一字不识。_个一字不识的人,能够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创人,其学说为历代高级知识分子仰视,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然而,按照现今的逻辑,他是一个没有经过“说”的训练的人,也就是没有资格“说”的人,但他的“说”恰恰使听者大欢喜。为什么?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细想起来,写作者的幸运也是剑的幸运,同样,写作者的烦恼也是剑的烦恼。一个人,在路上,怀揣亠把天命之剑,苦苦寻觅,寻觅那个识剑者,生生世世。直到一天,一双慧眼出现了,像道路一样出现在持剑者面前,那是一对宿名的慧眼,像剑一样把剑照亮,也把持剑人的泪水照亮。 持剑人便到达,剑的“说”便到达。
  从此得渡。 新新 !但我依然不明白的是:是剑得渡,还是持剑人得渡?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文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