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万翻刻文競宇夏曲秋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788
颗粒名称: 西万翻刻文競宇夏曲秋城
分类号: K928.77
摘要: 中卫市卫宁北山至贺兰山的古代长城,一般被人说成是明代长城。最近,经实地考察,在中卫市北面通湖山西万图峰顶上发现的汉代岩面石刻文献及烽火台证明:卫宁北山、贺兰山现存古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明代对一些倒塌的汉长城局部进行过维修。卫宁北山、贺兰山长城,古称 “西长城”。关于西长城的始筑年代,《乾隆宁夏府志》说:“西长城,旧志不载修筑年岁。”所以,旧说西长城始筑于明代是没有根据的。
关键词: 长城 历史遗迹

内容

中卫市卫宁北山至贺兰山的古代长城,一般被人说成是明代长城。最近,经实地考察,在中卫市北面通湖山西万图峰顶上发现的汉代岩面石刻文献及烽火台证明:卫宁北山、贺兰山现存古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明代对一些倒塌的汉长城局部进行过维修。
  卫宁北山、贺兰山长城,古称 “西长城”。关于西长城的始筑年代,《乾隆宁夏府志》说:“西长城,旧志不载修筑年岁。”所以,旧说西长城始筑于明代是没有根据的。
  宁夏黄河北岸、西岸的卫宁北山、贺兰山长城的始筑年代,从一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窥见其踪迹。《汉书•赵充国传》载:“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夷,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师古日:谓为高楼以望敌也),校联不绝(师古日:言营垒相次),便兵弩, 饬斗具,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所谓 “塞”、“燧”、“堑垒木樵”,即指汉代长城烽燧。赵充国是陇西人, 家本在今甘肃天水,后迁居兰州, 是西汉西北边防名将。他所见所述,指的就是位于黄河外汉武帝修筑的长城,这应当是可信的。今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至宁夏卫宁北山及贺兰山沿线,均在自敦煌至辽东一千五百余里的“乘塞列燧内,当有汉长城烽燧遗址”。 《五边考》载“新边自靖虏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古浪界土门止,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古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弟芦塘、三眼井等处土易圮,时费修筑”。若按明初旧址,自镇番(今甘肃省民勤县)直接宁夏中卫,“通树长边,则外钥尤壮矣”。这则记载反映了一个史实:从甘肃省民勤县至宁夏中卫, 明代初年曾有一道古长城旧址。 《五边考》还设想沿古长城,即 “明初旧址”修复镇番直接宁夏中卫的“长边”。明代初年,甘肃镇番至宁夏中卫没有修筑边墙的记载。这里所说的“明初旧址”, 应是汉长城遗迹,是对赵充国所见所述的汉代长城、烽燧的一个印证。
  关于宁夏境内的汉代长城, 既有文献记载可证,又有现存遗迹可验。史念海先生说:“西汉的边塞自敦煌以至辽东(《汉书》六十九《赵充国传》),较秦时的规模更为宏大,贺兰山和阴山山脉间也必然会筑有边塞。现在西汉的边塞和秦长城一样,皆不可复睹,然不能因此而谓这里就没有西汉边塞的遗迹。”经我实地调查,卫宁北山、贺兰山一线的西汉长城,不但皆可“复睹”,而且还有长城沿线的汉代石刻文献为证。
  现中卫市城区北边高墩湖长城及其沿线上,还有其外侧的烽火台所在地区,地上地下的汉代遗址、遗物遍布。在长城外侧通湖山西万图峰顶上,耸立着一座汉代烽火台。“西万图”,蒙语为“战壕,打仗的地方”。
  烽火台底坐10米见方,顶宽5米见方,残高约7米。其东侧为烽火台守军住所,基址6米见方。烽火台守军住所均为石块垒砌工程,周围遍布汉代陶片,俯拾即是。
  尤为重要的是,在烽火台下的山崖石壁上,遗存有一块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石刻隶书记事文献。这是宁夏中卫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及其毗邻地区唯一现存的汉代山体岩面石刻文献。石刻文献凿刻在红砂岩山体岩面上, 岩面约1.7米见方。字幅高104 厘米,宽70厘米,竖刻16行,其中正文15行,每行23字左右,部分字迹脱落,现存120余字。从现存石刻文字释读,其内容大致记述了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郡县、障塞的情况,后经王莽之乱,从北地郡、武威、张掖至敦煌的长城障塞烽火台遭到毁坏。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为了使民无警,边郡太守加强了长城障塞的恢复与防御, 北虏(即北匈奴)就很少骚扰虏掠 T,大家都很欢喜。这块石刻文献,就是宁夏黄河北岸、西岸的卫宁北山、贺兰山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的有力证明,也是秦汉文献中的“北地郡”,见于山体石刻的最早记载。这块石刻文献为汉代北地郡辖境已跨越黄河北岸提供了实物例证。
  在西万图烽火台的两侧延伸线上,还分布有用石块垒砌的同样类型的烽火台,如孟家湾烽火台、 石墩水烽火台、葡萄墩烽火台等。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