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 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657
颗粒名称:
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 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
分类号:
K248.105
摘要: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为了纪念他对世界航海史的巨大贡献,有关部门和地方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他的出生地、开航地、出航地以及他所到过的地方也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本版主要介绍郑和生平、七下西洋的时间、 经过、船队情况及部分主要旅游线路等。
关键词:
郑和
历史事件
航海
内容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为了纪念他对世界航海史的巨大贡献,有关部门和地方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他的出生地、开航地、出航地以及他所到过的地方也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本版主要介绍郑和生平、七下西洋的时间、 经过、船队情况及部分主要旅游线路等。
郑和其人郑和(1371年~ 1433 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一个回族家庭,祖先来自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乌马儿是郑和的六世祖。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郑和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在1399年到1402年之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 “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 “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27800余人组成。从明永乐三年 (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 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是当时世界之最,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 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郑和航海示意图(绘图:郭红松)。
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二次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 年10月13 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 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 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 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 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波)、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幵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至“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 月6日)回国。
第四次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 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曰(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曰)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 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 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 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 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 年6月29 0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 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曰)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