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呵护生命的使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472
颗粒名称:
呵护生命的使者
分类号:
S423
摘要:
持续的高温炙烤着山区大地,也考验着奋战在香山乡红圈子、新水、三眼井等村抗旱第一线的市农牧林业局、水务局的干部和驻卫武警消防官兵及当地群众的斗志。6月29日下午7点20分,记者来到了香山的抗早一线,在望不到边的压砂瓜地里,首先人眼的就是穿梭于田间的拉水车和忙忙碌碌的干部群众。
关键词:
旱灾
抗旱
内容
本报记者马永生魏巍持续的高温炙烤着山区大地,也考验着奋战在香山乡红圈子、新水、三眼井等村抗旱第一线的市农牧林业局、水务局的干部和驻卫武警消防官兵及当地群众的斗志。6月29日下午7点20分,记者来到了香山的抗早一线,在望不到边的压砂瓜地里,首先人眼的就是穿梭于田间的拉水车和忙忙碌碌的干部群众。
倪华31岁,是从市农林局良繁场派到香山的种苗栽培技术干部。在香山乡红圈子村一家农户的地头上,倪华正端着一盘西瓜苗边走边补。他的脸被太阳晒得焦黑,戴在头上的遮阳帽也似乎只是个装饰。他告诉记者,上山12天来,他们一共补植了将近6万株西瓜苗。当记者问他这么长时间怎么也没回家看看时倪华用舌尖添了添干裂的嘴唇说:“这次我们来的所有人都表了一个决心:天不下雨人不下山;秧不结瓜,誓不罢休。”只有简短的16个字,却代表了他们与旱魔抗争的坚定决心。
在水利、农林等部门派出的80多人支援队伍里,有一部分干部年龄在50岁以上,来自水利局南山台电管站的李兴刚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1岁的李兴刚的任务是给瓜窝灌水。拉水车后有四个软水管,他们四个人一组,每天早上6点出发,中午12点回来吃饭,下午2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平均一天浇灌12车水,约8亩地。由于整天握胶皮水管,老李的手都被磨得黑黑的,且磨出了老茧。当记者问他这样累不累时,老李竟像个孩子似的憨憨地笑了,转而又对记者说:“原来在同心有个'铁党员’金占林,我就引用他的一句话:公家人就要干公家事。当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话不多,但他的言谈举止却折射出一名国家干部应具备的品质。
抗旱队的及时到来和全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瓜农们的信心,他们抗旱保苗的信心更足了。香山乡红圈子村村民郭自仁种了70亩压砂西瓜,他告诉记者,西瓜有30亩长势还可以,尽管现在浇的水是咸的,但对缓解旱情、保住瓜秧还是至关重要的。他又接着说:“政府还发了'早地龙’(一种抗旱肥料)我领了20袋,看到政府给我们送水送肥,又派人住到这里和我们一起抗旱,我们老百姓甭提有多高兴了。”顺着红圈子村的地头往北走大约一公里路,就到了与之接壤的景寨村。该村的200多户农民历代靠种瓜为生,要说瓜种的最好的还要数景耀峰。47岁的景耀峰蹲在瓜秧旁边说:“我种了这么多年的瓜,从没见过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尽管旱,可我们群众的信心很足,只要坚持到下一场雨,就有收获的希望。”景耀峰一共种了60亩压砂瓜,他与别人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己有辆拉水车,一次能拉4方水,可以浇2亩多地。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永生
责任者
魏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