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锁钥—中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298
颗粒名称: 西北锁钥—中卫
分类号: I207.67
摘要: 由一个县直接改为地级市,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宁夏中卫市的设立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卫市辖原中卫县(暂定名为城区)、中宁县和海原县。全市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 103万人,回族占三分之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是中卫设立地级市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地理研究 文学作品

内容

由一个县直接改为地级市,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宁夏中卫市的设立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卫市辖原中卫县(暂定名为城区)、中宁县和海原县。全市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 103万人,回族占三分之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是中卫设立地级市的先决条件。丰富的能源、水利和旅游资源以及以铁路、公路为主的交通优势是中卫设市的根本保证。以电力、采煤、冶金、建材、化工、机床为主的重工业和以造纸、酿酒等为主的轻工业,以及发达的塞上江南农业,再加上大柳树——沙坡头黄河水电基地、中太铁路、沙坡头旅游景区和城市建设的_定规模,是中卫设市的重要基础。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共同铸就了中卫之鼎。 历史上,中卫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军事要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六征 ,其中两次攻占应理(中卫)。因“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元史•地理志》),元朝时, 中卫地区设立了应吉理州和鸣沙州。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应吉理州的经济达到极盛。那时的应理(中卫)是丝绸之路大都(北京)——兴庆府(银川)——应吉理州——河西走廊一线的中枢,特别是东胜州(托克托)至应吉理州的黄河水运是丝绸之路上仅有的一段水路。明清时,中卫又是京师通往河西乃至西域沿长城干道的重要军事卫所和驿站。 在古代,中原的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都曾渗透这里。处于文化结合部的中卫虽锁钥瀚海,却不荒凉。汉武帝时,就在今中卫境内开浚了蜘蛛渠(美利渠)和七星渠。历代人民引黄河水灌溉的过程中,在沙坡头黄河中心溯水筑起了几千米长的分水坝,分流黄河水流入美利渠。乾隆《中卫县志》美其名曰“白马拉缰”。从对岸的高山顶上看黄河,就像是一匹驰骋的骏马(黄河), 拖着一条长长的缰绳(分水坝)。作为中卫古八景之一的“白马拉缰”成为宁夏的“都江堰”,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因此,民谣说:“黄河九曲十八弯,富了宁夏中卫川”。渠水绕城,小桥流水,中卫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中卫是丝绸之路上崛起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锁钥。锁钥,乃咽喉也。毋庸置疑,中卫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看中国地图,中卫是西北地区仅次于兰州的第二几何中心。以沙坡头为圆心的中卫平原、腾格里沙漠及草原、香山山脉和黄土髙原等各种地形地貌组成了一幅太极图。 古城中卫,因明朝的卫所制度而得名,当时驻兵6000多人。中卫自明初设卫,“中卫”因此得名,至今叫响了600年。如今,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中,中卫是唯一直呼卫所的地名,成为地名学上的奇特现象。中宁,即中卫的宁安堡,1933年从中卫析出置县,是世界枸杞原产地,被命名为中国的“枸杞之乡”。海原,中国的“花儿”之乡。盛世新中卫,明珠正生辉。中卫人民豪情满怀地搭上了西部大开发的快速列车。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汪学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