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区划调整机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0032
颗粒名称: 抢抓区划调整机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分类号: F307
摘要: 海原名片海原县地域广阔,地理位置独特,辖18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099个自然村。总人口 37.6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 71%。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城镇建设

内容

海原名片海原县地域广阔,地理位置独特,辖18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099个自然村。总人口 37.6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 71%。 海原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境内古堡寨、州城遗址众多,菜园文化遗存介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天都山石窟、九彩坪 、西安州城遗址等文物古迹久负盛名。这里曾是“山走动的地方”。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惊中外,地震遗迹极具考察价值。海原独具特色的民间歌唱艺术— “花儿”, 高亢激昂,寓意深刻。
  海原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地矿种类有石膏、花岗岩、耐火粘土、石灰石、料石、料砂等19种之多,已探明的石膏储量24亿吨,白云岩储量6000万吨,年产盐硝近千吨。 特色种植独具优势,绿色无污染葱蒜,皮红质白,辛辣味浓, 年产量4万吨。西甜瓜色鲜味甘,是瓜类佳品。油料种植20余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糜谷、养麦、豌豆扁豆、小茴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草畜产业快速发展,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近百万亩,年牛羊饲养量达百万只。回族牛羊肉、二毛裘皮远近闻名。
  2004年海原县行政区划调整并入中卫市,标志着海原县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年来,在区、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原县委、县政府抢抓区划调整机遇,实施“以川济山”,加快山区发展,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施“避灾抗旱、科教兴县、项目带动”三大战略,确立了做大做强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劳务经济“三大避灾抗旱产业”,突出人口与计划生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个重点”,抓住作风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两个关键”的“三二二”发展思路,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快。2004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6.97亿元,同比增长7.16%。一、二、 三产分别完成增加值2.62亿元、1.82亿元、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5% 、5.66%和1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全年共落实建设项目8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4亿元, 同比增长1.17%,新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招商引资步伐快。全年共签订引资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3.6亿元,到位资金1.05亿元,较上年增加5500万元。消费水平提高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亿元,增长5.9%。城乡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住房、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支出加大,拉动了经济增长。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1万元,可比增长4.9%。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4.6亿元,增长19.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草畜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超过亿元;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劳务经济成为支柱产业,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以上;工业经济回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新兴资源产业初步开发,规划总投资8000万元的中鑫硅镁合金有限公司落户海原。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40元,增长8.6%,全面落实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妥善安置解决4050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2元,增长13.8%。扶贫济困工作不断加强。完成扶贫项目投资1200万元,发放各种救灾救济款548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和灾民的基本生活,贫困面由36%下降到31%。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实施农村人畜饮水二期解困项目,有效缓解了干旱片带近10万人畜饮水困难。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旱作基本农田5.6万亩,开发配套旱改水面积1万亩,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66平方公里。在配合中郝、银武高速公路海原段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建设,完成公路建设投资近亿元,新改建乡村道路275公里,“四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全线贯通,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步伐,全县80%以上的农户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不断扩大农村移动通讯覆盖面,通讯基站信号覆盖全县,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农村电网二期工程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自然村通电率达98%。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新突破。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实行山、水、田、 林、草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百万亩, 退耕种草百万亩,草原围栏50多万亩,南华山水源涵养林经过多年退牧还草、封育造林,已列入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县境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城镇化进程迈出新步伐。牢固树立经营城镇新理念,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经营城镇,盘活土地资产,吸纳社会资金,经营城市收效明显,共筹集建设资金1.74亿元,加大县城改建力度,县城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兴仁等重点小城镇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空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制度。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 行政效率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科技推广工作有了新逬步。科普工作日趋深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 新建种草养畜、农业旱作新技术等科技示范点(园区)53个,推广实用技术32项,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不断巩固提高“普初”成果,全面开展“普九”攻坚,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整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通过压缩合并及新建、改扩建学校,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46%,“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37.6%。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突破。把计划生育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少生快富”进程,先后组织开展两次攻坚会战,全年完成了自治区、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了21%。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68.51%,基本扭转了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医疗条件。医疗卫生服务和医药管理逐步规范,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卫生系统行风明显转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逬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原县委、县政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二二”发展思路,深化改革不懈怠,抢抓机遇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找准薄弱环节,创新工作思路, 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 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合力,以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各项工作当中,全面开创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7.43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66万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3元,增长10%以上的发展目标。 (海宣文/图)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海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