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与一个老农的友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7744
颗粒名称: 穆青与一个老农的友谊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8月固原报登载穆青与一个老农友谊的文章。
关键词: 穆青 老农 友谊

内容

“他不在了,我还真想念他。”穆青坐在新华社大楼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飞的柳絮,神色黯然。他是谁,引得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如此动情?是穆青的亲人,还是哪位部长、将军?都不是,他是一位在沙荒地里默默种树的老农民潘从正,人称“老坚决”。
  1965年底的冬天,就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一行人采访豫东灾区,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后,穆青本打算接着写河南宁陵县万庄村的“老坚决”与风沙搏斗植树造林的事迹,但是风云突变,十年动乱中,穆青全部的采访笔记本和日记,被“造反派”一扫而光。夜色如磐,在牛棚里,穆青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写他,一定要写……”这位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形象早已镌刻在他的心上,岂是风刀霜剑所能斫的!
  一晃 14年过去了。雨过天晴,全国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时,穆青恢复了新华社副社长的职务繁忙的工作,沉重的担子,不仅没有冲淡他对“老坚决”的思念,反而激起他亲自寻访这位种树老人的愿望。
  1979年初,穆青来到宁陵县万庄村外的苗圃,推开篱笆门,一眼就看到老汉正弯着腰侍弄树苗,模样消瘦苍老。老汉惊讶地回过头来,见是穆青便哭了,说:“十几年了,还没人到这里来看过俺。”是的,连当地新上任的县区干部也说不清潘从正是甚等人,以及现在是否还在种树。甚至有人断言,他屡遭挫折,早已离开苗圃不干了。岁月无情,一个小人物,显然被人遗忘了。但是穆青没有忘,他来了。老人披肝沥胆,倾诉别后的辛酸与艰难,没个完,没个够。穆青发现,过去省、地、县发给老人的许多奖章躺在小匣子里,已布满了灰尘,便对同行的记者陆拂为说:“这是一颗尘封土埋的珍珠,我们要精心拂拭,使它重现光采!”
  1979年4月,当苗圃的小树绽出嫩绿的苞芽时,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报告文学《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问世了。象一道闪电,“老坚决”的鲜明形象突然展露在万千读者面前。
  重新采访了,文章发表了,防护林带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也正在变成现实。从穆青来说,事情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作为记者,本是来去匆匆的啊。但是,立在“老坚决”屋前的那棵泡桐树仿佛在提醒人们:“这一切远没有结束,我就是见证!”
  1981年,“老坚决”进京来穆青家做客。在主人的安排下,老汉逛了故宫、天安门、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受到林业部长的接见。他高兴地对穆青说:“过去,俺庄户人,人老几辈谁想着能到北京呀,这回俺就来啦,真象做梦一样。”可是呆了七八天,又急着回去,他凑到穆青跟前像说悄悄话似的:“你没看这阵子天没雨,我心里总不踏实,光怕地里的树苗渴着。”他知道,穆青懂得他的心
  1986年,老汉的孙子园林风风火火从河南来到北京,要见穆青。穆青吓一跳,以为老汉出了什么事。园林说:“俺爷逼着我到北京来,说他好几年没见你了,想你啦,非要我来看看你啥样不可。”“就为看看我,值得跑一趟北京?”穆青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1987年3月,潘从正已84岁了,他,还在那个苗圃,还在种树,不肯回村享天伦之乐。穆青从郑州到宁陵去看他。两人在房前共同种下一棵泡桐。潘从正的老伴那时已88岁了,笑着问穆青:“你这是第四回来俺家了,还能不能再来四回?”“要是我能活到您这么大岁数,我还能再来四回!”回答是实心实意的。穆青哪里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了。
  1989年底,种树老人潘从正去世。三个月后,他的老伴也随之而去。消息传来,穆青流泪了,如潮的哀思在胸中翻滚,使他难以平静。宁陵县委派人来京,说是要给“老坚决”立碑,请穆青撰文并书写。他慨然允诺,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忙也是要做的。不久,一篇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的墓志铭诞生了,它凝聚着这位老新闻记者的哀思和对亡友热烈的赞颂。
  (转自《报刊文摘》)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穆青
相关人物
冯健
相关人物
周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