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图书馆
固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固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喜看万亩灌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7657
颗粒名称:
喜看万亩灌区
并列题名:
张易见闻①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8月10日固原报登载关于张易万亩灌区的采访记录。
关键词:
张易
灌区
水利建设
内容
•韩瑞峰 魏亚西
提起固原县的张易,人们并不陌生。50年代到60年代初,这里曾是六盘山区的粮仓、油盆,有“拉不完的张易”的盛名。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张易贫困了,粮食不够吃,年年都有不少群众出去逃荒要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祖国大地实现经济翻番的80年代,张易怎样了呢?
今年夏收时节,我俩带着这个问号走访了张易。映入眼帘的是生气勃勃的万亩灌区,滚滚的麦浪、油绿的地膜玉米和一张张憨厚热情的笑脸;听到的是一串串惊人的数字——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76元增加到去年的128元;粮食总产1985年以前徘徊在350万公斤——400万公斤,去年达到735万多公斤;1986年确定的1425户贫困户,现在有1401户脱了贫等等。把这些变化和外地他乡相比,也许算不了什么,然而在这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78口人的山区来说,却是很不容易的。
张易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为了提高产量,缓解粮食压力,在60年代就开始酝酿搞万亩灌区,70年代曾破土动过工,建成了部分工程,但全部工程配套,发挥效益还是近一二年的事。
“文化大革命”时,当时的县委书记高维秀无法主持全县工作,被赶到黄堡村,他领着大伙平田引水,这算是给张易的农田水利建设开了个头。后来,国家给张易调来100多台柴油机,帮助办农田水利,乡上历任领导为改变张易面貌都卖过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兴办起来的水利设施大都夭折、废弃了。土地承包后,农民视土如金,千方百计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田堡崾岘村民利用南溪一股水,挖渠灌地,产出效益比旱地高出几倍。事实教育了群众,大伙都为过去没有好好搞水利建设而后悔。有的说,张易川三溪一河流的是血,淌的是财富,再也不能让它白白流走了。可是重新筑坝、修渠又没有多少钱!
正当张易人想干不成、欲罢不忍、左右为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把兴修张易万亩灌区列为自治区扶贫项目。张易人高兴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线。乡上成立了专抓万亩灌区建设的指挥部,3年来,他们修筑了滚水坝、渡槽、涵洞、跌水等大小水利工程建筑物700余座,开挖主干渠27.5公里、支渠50多条,新修条田6000多亩,把万亩灌区从蓝图变成了现实。黄堡村哈玉林老汉指着水田里沉甸甸的麦穗说,活了60岁,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大灌区解决不了上马泉的灌溉问题,这里的13户群众看到水浇地增产效益显著,就主动联合在沟沟畔畔平田引水。樊西堡村马发成见门前一块地浇不上水,就打了一眼井。勤劳的张易人打算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都利用起来,为恢复粮仓、油盆的盛名而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
乡长李玉成高兴地说,这些水田平均产量至少比过去增产3倍。今年小麦拔节抽穗的时候,虽然天旱了,山坡地小麦受些损失,但灌区的粮油作物长得还好,丰收还是十拿九稳的。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瑞峰
责任者
魏亚西
责任者
高维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固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