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谱成的乐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7228
颗粒名称: 心血谱成的乐章
并列题名: 马世科同志先进事迹
分类号: G529
摘要: 1991年6月12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马世科同志先进的事迹。
关键词: 马世科 教育 事迹

内容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隆德县杨河中学校长马世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1年3月6日逝世。终年53岁。
  马世科同志1956年甘肃陇东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隆德县从事教育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贫困山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困难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为山区和少数民族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奉献了一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6年,他到山河小学任教,不怕苦,不怕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受到同志们的好评,当年就被吸收为共产党员。1982年马世科同志担任杨河中学校长,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挨门逐户动员回族群众送子女上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并在全县率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把一个濒临关门的学校,建设成每年收入近万元,教学秩序良好、教育质量日益提高的回民中学,为发展回族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
  1982年秋,马世科同志刚到杨河中学时,学校仅有45名学生。各种升学考试几乎全是“推光头”。极个别学生和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相勾结为非作歹。公私财物或被盗或被毁,校容破败不堪。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心,纷纷要求离开这里。家长忧心忡忡,社会上对学校意见很大。马世科同志没有被这一堆令人头痛的问题所吓倒。他首先设法稳定教师的心。他和教师们逐一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会讨论,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讨振兴学校的办法。
  学生不来上学,他和老师们一起上门,逐家动员辍学的学生复学,他亲自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和问题。渐渐地,教师和他亲近了,学生和他亲近了,他和师生可以开诚布公地对话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以马世科同志为首的教师们的苦口婆心地启发下,失学的学生回到了学校,以前曾犯过错误的同学也向老师畅开心扉、吐出真言。
  为了巩固,扩大已取得的成果,从1983年秋季开始,学校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活动。马世科同志领头,全体教师齐出动,向学生广泛讲解法律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马世科同志的报告,理不离法律、例不离本校,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欢迎。
  马世科同志还指导学校团组织开展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雷锋,他们开展“我为学校做好事”活动;学习老山前线英雄事迹,他们开展“理想在我心中”讲演会,“我的过去和现在”征文比赛,还有许许多多的评比、讲演、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等等,各种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爱校如家的思想已基本确立起来。
  1987年5月21日晚,杨河地区遭到了一场暴风雨的猛烈袭击,洪水穿透校墙涌入学校。此时,马世科同志顾不得重病在身,第一个奔出屋外排水抢险,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师生一起与洪水搏斗,终于排除险情。排水结束后,马世科同志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来到进了水的师生宿舍,帮他们收拾房间,跑前跑后为他们安排住宿,他的行动使师生们深受感动。更增添了对他的爱戴。
  经过几年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杨河中学的校风得到了根本扭转。马世科同志又主持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的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正规化方向迈进。
  为了使学校摆脱窘迫的经济困境,改善办学条件,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勤工俭学。
  马世科同志多次找乡政府领导同志汇报学校情况,谈学校的设想,谈学校面临的困难。乡政府拨给学校15亩地作为勤工俭学基地,支持学校勤工俭学工作。
  第一年,他从学生家借来籽种、耕畜,全体师生齐上阵,送肥、播种、锄草,秋后获得了大丰收,产小麦、大豆6000余斤,洋芋1万多斤,除留学校大灶部分外,出卖收入1500多元。学校第一次有了这么多钱,师生们欣喜异常。1984年,他带领全体师生用星期日、节假日为乡林场植树造林、修梯田收入1000元。为了增加收入,他又开办了小商店,年收入千余元。尽管一部分教师说“相当可观”了,但是马世科同志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他还在想方设法扩大收入,以尽快改变学校面貌。
  1986年春,马校长和总务主任去平凉出差,沿途的蔬菜塑料大棚使他茅塞洞开。他俩到平凉柳湖的菜园里,缠着菜农问这问那,帮人家干活,边干边问,回来后他建议把校办农场变为蔬菜基地扩大收入。校委会和全体教职工支持他的建议。但是,杨河乡不比柳湖。这里地处偏僻,四面环山,海拔2700米,全年无霜期只有120天,给种植高效益的蔬菜带来许多困难,还有传统习惯的阻力和各种技术问题。于是,他上完课就进城,农业局、农技站、水利局,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讨技术、求支援。马校长的一片诚心赢得了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他们在设备和技术、化肥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援。1986年春天,帮助学校建起了温棚,种上了良种蔬菜,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入3500元。1988年蔬菜地扩大到10亩,塑料大棚增到2亩,当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1989年,蔬菜品种增至14个,还建立了育苗温室。
  这样一来,马世科同志更忙了。菜苗出来,要防霜、要追肥、要锄草、要灌水、要灭虫、要移栽、要疏桌。虽然忙,但他却成天乐呵呵的,劲头更足了。即使没事可干,每天也要进菜园看上几趟心里才踏实。晚上几次爬出热被窝到温室续火。马校长这样做,大家都这样做。杨河中学的教师几年来已养成了习惯,把课余时间到菜园劳动看成是一种乐趣。
  在马世科同志的操持下,杨河中学勤工俭学纯收入每年不下1万元。学校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先后给回族寄宿学生做被褥200床、买毛毯40页、棉单40条、做床板40张,解决了回族学生住校难的问题。学生免费穿校服、免费寄宿,实行公费医疗。并为学校增添了一些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每年,学校还用勤工俭学收入给老师买上煤,派拖拉机送到家里。家属在农村的教师,农活忙了,学校就派拖拉机帮他们犁地、打碾、送肥……马世科同志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温暖着全体师生的心。教师安心工作,学生安心学习,学校日益兴旺。
  八年勤工俭学,不仅使学校获得经济收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扭转了校风,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1989年以来,每年考入高中、职业高中、中专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是隆德初中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并且,他们以蔬菜基地为依托,办起了“3+1”职业技术班,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升学教育变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职业班的学生1987年只有18人,到1988年增加到33人,1989年为43人。1990年前来报名的6个乡的学生竟达到80多人。一些学生在学校学到了种菜技术,毕业回乡在责任田里大显身手,为农村的脱贫致富拓宽了道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生摆文江,在校并不是一名好学生。在马校长的教育下他痛改前非,进步很快。毕业回乡后,在责任田搞蔬菜种植,成了每年收入四五千元的蔬菜专业户,还当上了县劳模。其他—些回乡毕业生,也根据家庭土地条件,少则几分,多则几亩,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经济收入,好多家长说:“他们这书没白念。”近几年,每到蔬菜移栽期,群众纷纷来学校索取菜苗,大量种植。据该乡负责同志说,杨河乡1988年人均收入145元。1989年猛增到253元,1990年接近300元。这个乡收入增加这么快也有学校的一份功劳。
  勤工俭学带来了杨河中学的振兴,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支三部曲中,马世科同志耗费了多少心血,是无法量度的。马世科同志的爱人说:“他这个人,在杨河干了8年,从来不管家。逝世前对我说,我当上校长,总要把学校办好,我就没有精力管家了,真苦了你们母子。”
  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他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世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陇东师范
相关机构
农业局
相关机构
农技站
相关机构
水利局
相关机构
杨河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隆德县
相关地名
杨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