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原因千户调查与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6865
颗粒名称: 贫困原因千户调查与思考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5月4日,固原报刊登一1篇贫困原因千户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贫困 调查 思考

内容

1990年,我们对隆德县1170户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贫困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11%。认真分析其贫困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1、基础薄弱型。这类贫困户共387户,占被调查贫困户总数的33.3%。大都缺少耕畜和农具,只有为数不多、质量低下的几件生产、生活资料,没有任何积蓄。
  2、不善经营型。164户,占14%。虽有土地和劳动力,但多属文盲、半文盲户,劳动者素质较差,而且大都思想封闭保守,不愿接受新知识,缺乏生产经验和家庭经营管理能力。
  3、人多地少型。145户,占12.4%。造成人多地少又分三种不同原因:一是超计划生育户,83户,占8%;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娶妻生子的新分户,现有三至五人,只种一人的承包地。这类户有30户,占3%;三是进人添丁的老来户15户,占1.4%.
  4、缺少劳力型。141户,占12%。一部分因年迈无力参加劳动,一部分因家口大、孩子多,劳动力相对负担过重。
  5、成员患病型。114户,占9.7 %。有一人或数人长期患病,一点微薄的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治病,无法顾及生产经营。
  6、天灾人祸型。76户,占6.4 %。
  7、不够勤劳型。59户,占5%。并不缺少劳力和土地,只是懒惰成瘾,只想坐着吃,小想站起干,用混日子代替过日子,其生活特征是:“有吃有喝一顿光,吃光花净饿空肠”。
  8、残疾低能型。50户,占4.3 %。家庭成员大部分先天不足。瓜傻痴呆或后天残疾,缺乏生产和生活自理能力。
  9、 鳏寡孤独型。33户,占2.8 %。不是丧妻,便是丧夫,主要劳动力缺乏生活的信心,没有生产经营的长期打算,推日下山,坐吃山空。
  以上9种贫困型不尽全面,但就某一家庭来说,可能是贫困的唯一原因,也可能是数项并存、兼而有之;就其广泛性来说,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素质差、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
  从对千余贫困户贫困原因的调查分析看,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第一、要变“一刀切”为“多刀切”。尽快克服扶贫工作中给钱给物“一发了事”的简单化倾向,打破在物质形态上“贫穷——给钱给物——贫穷”;在精神形态上“懒汉、等靠要——救济式扶贫——懒汉、等靠要”两个恶性循环圈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如对基础薄弱型和缺少劳力型的贫困户,要着重想办法解决他们缺资金、缺劳力的问题;对不善经营和低能型贫困户,主要扶智治愚,帮助他们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对不够勤劳型的贫困户,主要是扶志治懒,教育他们勤劳治穷,不要盲目给他们送钱送物到户。
  第二、要变单纯“输血”为培养“造血”,切忌大包大揽。给予贫困户的帮助和支援,目的是为了治愈他们的“贫血症”,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启动贫困户内在的活力,使他们在国家扶持下依靠自身的努力,逐步走上自谋生路、自我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第三、要变“化整为零”为“化零为整”。坚决克服“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要把钱和物相对集中起来,用于开发新产业,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依靠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集体经济的辐射作用,稳定地解决温饱,走共同治穷致富的道路。
  第四、要变“一手抓”为“两手抓”。既要抓物质贫困又要抓精神贫困,治穷与治愚相结合,扶勤与治懒相结合,使“硬投入”不要软,“软投入”硬起来。否则,扶贫工作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千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