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献身山区民族教育的共产党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5462
颗粒名称: 一个献身山区民族教育的共产党员
并列题名: 记回族教师马仲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2月8日,固原日报刊登一篇回族教师马仲钰的故事。
关键词: 教师 马仲钰 共产党员

内容

泾源县的回族群众一直对培养他们子弟的马仲钰老师怀有由衷的感激之情。记得当时情景的人不会忘记,1958年只有18岁的他怀着支援山区的豪情壮志,来到遥远而落后的泾源县。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么朴实,平易近人,对事业还是那么执著,只是那么黑的头发花白了,山风在他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皱纹。
  有时,他也回想自己所走过的路,那是一条平坦到充满坎坷的路,也是一条令他充实的路。当时北京的家,11口人中就有9人工作,是一个生活优裕充实的家,就是年龄最小的他却有比哥哥更高的志愿,毅然离开了养育了他18个春秋的北京城,把根牢牢地扎在了黄土地的深层。从此,他的一切都紧紧和泾源的回族群众连在一起。在泾源32年的教学生涯中,有31年他是在基层的12所小学度过的,连续25年担任小学负责人的工作。六十年代初,学校经费困难,他带领学生往返70多里;靠在县城和什字路等地卖柴解决学生的书本费。他还组织学生搞编织,因此而参加了地区勤工俭学展览会。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学校,献给了回族的后代。在新民石嘴小学时,一名学生发高烧,病情严重,家中无钱治疗,他就把这个学生送到了医院。在杨堡小学,一名学生把腿摔坏,他一直背这个学生到卫生院。孩子的家长都这样说道: “把孩子交给马老师,我们一百二十个放心。”
  他在教学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合乎当地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上学迟学习差的情况,他和教师一道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他还注重教书育人,他任过教的学校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秩序正常,学习风气浓厚。
  对于一个从北京来的人来说,如果不是有毅力和决心,如果不是为了无私的奉献,就很难在这穷乡僻壤安家立业,甘愿做一个教书匠。1960年6月,他家里房子倒塌,母亲被砸伤住院,家里几次来电来信催他回去。当时正值全县小学四年级语文统考复习阶段,为了学生,他给家里写了信说准备暑假回去。谁料放假后,学校又有很多事要做,他作为学校负责人没能离开。三年困难时期,他的父母哥哥来信劝他调回北京,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在1963年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从而更加显示了他扎根山区的决心。1967年9月的一天,他正为涝池小学的基建而奔走时,他的妻子因难产不幸去世。在失去妻子的巨大悲痛面前,他经受住了精神上的打击,抱着满月的女儿回到北京,让她的姑姑喂养孩子。亲人们劝他别再走了,但他在家只呆了12天,就回到了涝池小学。年过七旬的父母,被儿子扎根山区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来泾源居住了一段。
  他就是这样象园丁一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黄土地上的山花。他教过的学生如今当教师的就有60多人。 1986年他被评为全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同年获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园丁荣誉证书”,连续几年被评为学区和学校的先进工作者,今年又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仲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泾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