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5054
颗粒名称: 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0月31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的文章。
关键词: 干部 建私房 党风

内容

山东桓台县政协主席、前任县委书记徐学汉一家在三间破旧的平房里已住了20多年。他说:“党的干部只有工作走在前头、生活落在后面,才有威信和影响力。”一席话道出了这个县领导之所以长期带头不建私房、不住好房的真实想法。
  桓台素有“一把瓦刀走天下,养儿养妻养爹娘”的传统。北京人民大会堂、亚运村、郑州二七纪念塔等著名建筑,都洒有桓台工匠的汗水。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建筑业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力总数的27%,建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两个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1985年,彭真同志来此视察时曾挥毫题词:“建筑之乡”。
  为官建筑之乡的桓台县领导干部,从不搞近水楼台,甘愿“和群众同住一个屋檐下”。解放以来,9任县委书记都没住过好房,更没建过私房。现任县委书记赵奎在50年代旧工棚改建的三间简易平房里一住就是9年多,今年3月,才搬进妻子单位分配的一套50平方米的旧楼房。近几年,全县先后建成了15万平方米宿舍,各级领导干部都和群众在同一水平线上计分分房。几届县级领导为让更多的群众住上新居,多次在分房名单上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宁可在爱人单位当“家属”。在职的24名县级干部,人均住房面积皆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上行下效,那些握有实权的科局级干部和乡镇干部也“甘居陋室”,房管局长孙宝贵,全家6口挤在县广播局仓库改修的小房里,两个月前这幢房子按规划拆迁,又自己掏钱租来一处民房居住。
  (《经济日报》9月12日王昭栋等文)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昭栋
责任者
徐学汉
相关人物
赵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县广播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东桓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