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4876
颗粒名称: 求学之忆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0月13日,固原日报刊登一篇求学之忆。
关键词: 求学 教育 教学条件

内容

60年代中期,由于条件所限,我没能在学龄时期进入全口制小学读书,只好在村里的“半耕半读”学校上学。这学校座落在清水河畔,整个天地就是生产队的一孔窑洞。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主要是利用中午社员吃饭休息或刮风下雨等工余时间。在昏暗的光线下,在泥土做的桌子上,一个“人”字从这里学起,人生也从这里开始。对我和我的老师同学来说真是土生土长、土教土学、去愚尚智。土窖洞传出的朗朗的读书声,引得父老乡亲们每从这里经过,都要驻是望一望,听一听,然后憨厚的一笑。我的老师既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平常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他又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教师,虽然他没有使人羡慕的学历和文凭,只在工余时间教书,但那种负责认真的精神,足以使我们毕恭毕敬,学得津津有味。他用那满腔的热情,用仅有的文化知识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育这十来个蓬头稚子、农家子弟。他的待遇每月是7元人民币。
  四年以后,我在半耕半读“毕业”了,带着母校的希望和祝托,带着泥桌子的土香味进入了全日制小学,之后又上了中学。
  1974年元月,当我高中毕业回乡后,我在我们大队的一所民办小学和我的老师一样,同样当起了民办教师,同样是每月7元人民币。这7块钱,如果拿我现在每月200元工资相比,当时对我和我的老师来说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 “自觉是教育上最高原则”,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我向我的老师学习、请教,一点也不敢怠懈,一干就是五年,直到上大学。1982年我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我的老师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民办教师。
  20多年过去了,社会的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使人感慨万分。相比之下半耕半读那简陋的条件、难以保证的教学时间、热心教育的老师,使人终身难忘。我至今还能背诵出半耕半读时.学过的课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粮棉丰收喜盈盈”等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求学的回忆唤起我一种求生的信念,当年,人们就是靠它进取的,如今,这信念似乎成多成少被一些人遗弃了。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