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印象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4821
颗粒名称: 上黄印象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0月10日,固原日报刊登了连载文章上黄印象记。
关键词: 经济 社会 政策

内容

六、好日子还在后头
  科技人员在一份材料中,是这样概括上黄过去的社会经济概况的:“在试验区初期(1982年6月)调查,有农户124户、712人、300个劳力,……多年平均粮食总产为21万公斤,平均亩产35.3公斤。油料亩产不足50公斤。牧业收入人均4元。农业总产值多年平均为5.6万元,人均81.8元,人均纯收入47.5元,80%的农户处于饥寒状态,是全国贫困的典型”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的上黄生产很不景气,经济很不发达,处于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境地。
  党的富民政策和以科技投入为主的综合治理,使上黄结束了生产徘徊不前,生态日益恶化,生活相当困难的局面。建立试验研究区以来,上黄肌体上的千疮百孔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疗,它已在大病后基本初愈,日渐强壮起来。
  多年来,上黄虽然大面积退耕还牧还林,可是粮食单产“七五”前4年平均为80公斤,比建立试验区前提高一倍以上。同期,人口增加近200个,人均有粮却从500多587元,按现行价格计算,1989年则是751元,可以说,在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上黄是冒了尖的1990年的国家级验收宣布:上黄的脱贫率为100%,致富率为25%。斤增加到1989年的532公斤,几乎增加一倍。按照规划,1990年人均纯收入应达到500元,实际上,按1985年不变价计算,1989年达到
  日子确实好过了。1982年,上黄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大部分是窑洞:1989年,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相当一部分农户盖了新房同期,户均耐用品金额从49元增加到1210元,人均副食品消费额大从28元增加到121元。过去,户均一年烧煤不到半吨,1989年已达到1.5吨。“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温饱,为中国农民长期的梦寐之求如今,这在上黄已不在话下。
  看一看汉族农民黄占兵充满农家温馨的小院吧。这是一个背山面沟的所在,也可说是个避暑山庄。他家的责任田全在山上。从1984年开始,他照科技人员的话做,退耕种草14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过去,他院里盖了房,圈里有了羊,囤里多了粮。去年,他一家畜牧业收入3500元,人均700元,买回一台“手扶”地种得少,他更注意精耕细作,我们去看时,夏粮刚收,他家的陈粮足有一吨多。回族农民陈玉林,家住火岔队的一个旱台旁。他家院子宽大、亮堂,我们去看时,他门外的树上拴着好几头大牲口,院里的羊圈相当大,光是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就养了18只。老陈擅长牛羊育肥,还是宰牲的把式,每年都卖出去不少肉、皮、毛。在他家的一个人窑里,我们看到了他准备盖三间房的松木大梁和十多张羊皮。他家7口人,今年人均粮可达100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可达近700元。科技人员告诉我们,老陈家是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示范户。谈起致富经时,老陈说,要不是照科技人员指的路子走,我也不会有今天,科技人员在我们这里搞的研究治理,老百姓很欢迎。照他们说的去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丁金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