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印象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4341
颗粒名称: 上黄印象记
分类号: F129
摘要: 1990年8月15日,固原报刊登了连载文章“上黄印象记”。
关键词: 上黄 粮食 产量

内容

二、风吹草低见牛羊
  过去的上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原因何在?土壤肥力不足是重要的一条。肥力不足,又是因为缺少买化肥的资金和有机肥。这又与牲畜养得少有关。牲畜养得少,又是因为缺饲草,况且,农民烧水煮饭用的也是柴草。“三料”俱缺的状况加剧了生态的破坏,使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农民不得温饱。要实现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必须在草上做文章。科技人员精明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他们从上黄的实际出发提出的“草灌先行”的治理措施,无疑是正确的,付诸实施后,可以说是打了大胜仗。
  每年的饲草量,过去是56万公斤左右,1986年是277.5万公斤,可载畜6106个羊单位,而前年产草200万公斤左右,牲畜饲养量为3600多个羊单位。不但实现了草畜平衡,而且饲草有剩余。1982年,上黄只有65头牛,1989年增加到115头;同期,羊的饲羊量由700多只增加到1100多只。过去没有的丹麦红牛、良种鸡、良种兔、细毛羊等,早已进入上黄的畜牧业生产。
  与此同时,上黄的畜群结构也得到了合理调整。周转快、市场对路的羊只发展迅速,大牲畜正在压缩。过去,10岁以上的老畜占畜群总数的1/3以上,如今只有 10%左右。3岁以上羯羊过去占羊只总数的63%,现在下降为19%;山羊过去占羊只总数的35%,现在降为7%。“七五”期间引进细毛羊167只,现在繁殖及改良后代达549只,占羊只总数的一半左右。用丹麦红牛改良土种牛,已繁殖成活52头。
  人工草地的高速发展和草畜转化的顺利实现,给上黄的畜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上黄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切实的调整。牲畜饲养量,1982年前多年平均为1774个羊单位,“六五”期间平均为2716个羊单位,“七五”四年平均为3660个羊单位,比1982年前增长1倍以上。三个时期的年平均牧业产值,分别为0.32万元、3.69万元、10.63万元,“七五”比1982年增长30多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82年前多年平均为5.5%,“六五”平均为13.1%%,“七五”四年平均为21.3%。大牲畜的出栏率,“六五”期间平均为7.4%,“七五”前四年平均提高到13.6%;生猪出栏率,也由71.3%提高到105.3%。
  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使上黄人在走出恶性循环,发展商品经济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好的形势,并不是得利于天时。因为1986年—1989年,这里的降雨量只及多年平均值的七成多,旱魔一直在向他们挑战。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政策好外,那就是生产建设方针对头,大面积推广运用了多种科技成果,人的观念也在实践中逐渐变化,不断适应综合治理的需要,科技热兴起了,科技兴农形成了气候和规模。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丁金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