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农场到吊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0863
颗粒名称: 一、从农场到吊庄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8月16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潮湖开发史的文章。
关键词: 农场 吊庄 盐碱地

内容

太西洗煤厂的高大厂房矗立在平罗——大武口公路中段,俯视着路南的土地。这地方叫潮湖。它是贺兰山下洪积冲积扇的一部分,总面积达16.2万亩,有大片的盐碱滩、沼泽地、暗沙地和撂荒地。已经开垦和耕种的土地,只是它的一部分,庄稼有小麦、水稻等。耕作比较粗放,不象引黄灌区那样精细。
   潮湖的开发,还不到40年。1953年,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公安部门在这里建立了劳改农场。盐碱很重,蚊子很多,夏天很热,农活很重。要改造人,这里实在是个“好”地方。人和自然较量了几十年,既留下了丰功伟绩,但也没有胜过老天。劳改农场连年亏损,经营状况不佳。维持到1963年,刑满安置人员和服刑改造犯人都搬走了,农场的底摊子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关,办直属“五七”干校。1972年,“五七”战士们回京了,这片土地又交给平罗县农牧场、区建二公司等,共办了32个单位农场。1983年,自治区决定把潮湖划给隆德县作为吊庄移民区,从山区迁移贫困户去进行开发生产,逐步解决温饱问题。降德县花了200多万元,买下了这片土地上的不动产,继承了它的果园、树木、耕地、水渠、道路……
   地名叫潮湖,但我们却没有看见湖,水洼地倒是不少,那是青蛙和水鸟的乐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盐碱很重,它的指示物红柳生长旺盛,经久不衰。盐碱威胁着耕地,也威胁着房屋。在吊庄区公所附近,盐碱上涌,一座很大的旧房子的16层砖被“咬食”,外墙基受害严重,高度有1米多。这座房子已岌岌可危。
   当自治区的领导决定把这片土地易主开发经营时,隆德县的党政大员没有犹豫,没有为难。几部小汽车在这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跑了几圈后,有关领导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困难很多,条件也比较差,但他们看到了潮湖的潜力和希望,相信它的明天是美好的。于是,从1983年开始,一批批贫困的山区农民涌进这里,潮湖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丁金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