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0018
颗粒名称: 青春年华
并列题名: 献给勇于脱贫致富的青年朋友
分类号: F127
摘要: 1989年5月3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脱贫致富的文章。
关键词: 青年 致富方法 养鸡技术

内容

在反思中,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要脱贫致富,靠传统的耕作方法无门,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把黄土变成粮食、把资源变成金钱。
   1988年固原县各级团组织举办养兔、果树修剪、西瓜栽培、地膜种植玉米、洋芋等实用技术培训班76期,有7869名青年自愿参加学习。
   实用技术这把“金钥匙”,使40%的青年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科技致富的署光从六盘山下升起!
   在团组织的鼓励和帮助下,穷愁潦倒的张志平刻苦学习实用技术,广开门路,通过养兔、维修家用电器、摄影等收入2400多元。由原来出了名的贫困户一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令全村人刮目相看。
   从穷山沟里飞起的“金凤凰”海明华刻苦钻研养鸡技术,变土法养鸡为科学养鸡,成为黄土高坡上的养鸡状元,被固原地区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在古老的山村传为佳话。
   走南闯北
   贫困,使固原出了名。
   穷则思变!
   具有思考能力和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最先跃起——告别黄土地,奔往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搞副业,做买卖……
   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偏僻山区——固原,一时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
   “出走一个人,养活一家人”。
   “实用技术小开发,劳务输出挣钱花”。
   1988年有1.8万名青年奔赴全国各地,凭着憨厚朴实,挣回900多万元。
   ——黑城乡唐堡村青年王成,在村团支部书记唐仲诚的鼓励下,打消了“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的格言,联系了10名青年到银川化工厂搞副业。
   ——官厅乡团委委托一位在乌兰煤矿做工的同志,领走不敢出门的山里娃38名。
   ——红城村团支部与海原县某机砖厂联系,送走本村青年150名。
   过去的“冷门书记”变成了“大红人”。黑城乡团委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乡团委书记邓树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有一批老实憨厚的青年,没有门路,整天围着邓树海,甚至抹着眼泪要磕头,有的找领导托情说话走后门,求团委书记开“绿灯”,找活计。
   由“穷娃娃”变成“金疙瘩”的南郊乡王福治,曾南下浙江温洲拜师学艺。当“笨徒弟”两年,学得一身好手艺,被石炭井木器厂聘用为该厂五级木工,还培养了四个得意门生。
   一个门生承包固原西郊木器社三个承包固原县木器厂。挖掘“珍宝”
   1988年固原县25个乡(镇)的团组织展开联手赛,2295名青年响应团县委的号召,广泛开展“小开发”活动。
   长达十公里的苋麻河,贯穿苋麻、黑城、坪路、小河四个村子。如今手扶拖拉机轰鸣着在那金黄色河床中穿梭:筛砂子的小伙子用足了劲,哗哗的砂子声与河水声一起歌唱。黑城乡500多名青年在苋麻河采宝,采回的是一沓一沓的钞票。
   青年邱风刚独具慧眼,在别人眼里是“废品”的边角木料,他却当做“金块块”。筹款购置了一台电动刨床,用“废品”制做小家俱全村200多名青年纷纷仿效,利用“废品”制做小家俱,变“废”为“宝”,收入达4万多元。这是团庄村涌现出的一批能工巧匠。
   李金杰筹款8000元,招工15名,建起了玻璃加工厂。把废“玻璃”加工成“纤维丝”,畅销区内外。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青”字号“工程”在固原这块穷山僻壤中涌现,展示了八十年代山村新青年的风采。
   什字乡团委书记罗志忠,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六盘山下,联合副食厂办起了第一个有六十头小猪的猪厂,显示出非凡的才干。
   须弥山古老而文明,从须弥山下的庄稼汉里脱颖而出的是一批具有新观念的青年农民“企业家”。马志金、马正龙、木生付等11人联合办起了年产值为10万元的皮毛加工厂。为古老的须弥山增添了光彩。
   黄土地在苏醒,固原县青年在崛起。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平
相关人物
海明华
相关人物
王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固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