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固原地区的考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7334
颗粒名称: 对固原地区的考察
分类号: F327
摘要: 从1983年以来,固原地区在国家的扶持下,用“三西”资金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使固原地区农村经济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现了转机。
关键词: 农村 经济 经营 观念

内容

固原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属我国黄河中游地区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是一个老、少、边、穷地区。从1983年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用“三西”资金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使固原地区农村经济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现了转机。这五年多大家一致看法:一是基本扭转了长期以来未解决的植被破坏的局面。新增种草面积220.1万亩,造林243.3万亩,户均达到9.4亩草,10.4亩林;综合治理小流域86条,1800平方公里,累计达到4000平方公里。据西吉县调查,坡面沟头年流失泥沙由治理前的1479万吨下降到561.1万吨,减少近三分之二。燃料奇缺问题基本解决,铲草皮、挖草根、滥开荒的现象已被有效地制止。二是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新增灌溉面积6万亩,累计配套水地达到58万亩;新建“三田”31.8万亩,累计达到100万亩,水旱基本农田人均1.1亩。加上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抗灾能力增强。大旱的1982年,全地区粮食总产只有2.79亿斤,1987年在连续大旱18个月之后,粮食总产仍达到3.8亿斤,今年是历史上收成最好年份之一。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产值1986年突破一亿之后,去、今两年仍然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预计今年底可达到1.8亿元以上。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除羊只外,各类牲畜都有较快发展。现在户均饲养大家畜1.8头、羊5.2只,汉民户均养猪2.6口,牧业产值比1982年增长78 %。这个地区70%多的农户已经解决了温饱,其中50%的农户家中有了余粮;30%的农户盖了新房,10%的农户开始富裕起来。三是农村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治穷致富的信心增强了,看到了希望,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地方找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门路,开始树立起商品意识,初步形成商品经济、多种经营的观念,逐渐从长期以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中解放出来,积极性不断高涨。经过“三西”五年多的建设,全地区在生态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正在或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还是初步的,但为今后农村经济开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今后四年的“三西”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三西”建设资金的投向除继续强化基础条件外,要同建设基地系列开发相结合,集中解决连片贫困户的问题。固原地区的同志建议: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要立足于本地资源,建立一批“龙头”项目,逐步形成资源的系列开发和多层次的加工增值能力,形成区域化、基地化的生产规模和一定批量的拳头产品,以此带动千家万户多门路脱贫,走综合开发之路。隆德县的同志建议,他们县的贫困户主要集中连片的在六盘山一带的11个乡,有3.18万人,贫困面占这些乡人口的44%,国家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建设猪、牛和蚕豆、洋芋基地,实现“五个一”(即人均一亩蚕豆、一亩洋芋;户均一头牛、一口猪、输出一个劳力)就可以脱贫,其他插花的贫困户交给县乡,经过正常工作可以解决。彭阳县同志围绕着扶贫提出搞五个系列、五个基地(即粮、油、水果、蔬菜、小家畜基地和亚麻、淀粉的深加工及果品、皮毛、煤炭五个系列开发);海原县提出搞三个系列、四个养羊基地(即皮毛、食品加工、开矿系列开发和北部滩羊、中南部栈羊、小尾寒羊及绒山羊基地);西吉县提出建设三个系列、一个市场(即养兔、养鱼、洋芋加工系列和兴隆皮毛市场)。现在,各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有了一些类似打算和路子。据固原地区调查摸底,集中连片的贫困户主要在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两大片,共84个乡,6.68万户、38.69万人,贫困面占这类地区当地总人口的37%。(高出一般地区10%以上)今年计划扶持2.53万户,占贫困面的32.8 %,通过劳务输出、乡镇企业、养殖商品和种植经济作物等2617个项目扶贫,预计当年可以脱贫的户占扶持户的70%以上。从实地考察和走访农户的情况看,大部分是可以实现的。各县对扶贫工作一是领导重视;二是底子基本清楚;三是找到了一些路子;四是落实了措施。他们提出“连片扶贫、建立基地、系列开发,带动千家万户”的要求和想法,很切合实际,应给予支持和采纳。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一定要同群众解决温饱挂起钩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基地系列开发,这不仅在于帮助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和眼前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打下一个致富的基础。要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进一步具体化、项目化、基地化。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二、“三西”专项资金使用要改革,管理办法要进一步完善,这是“三西”建设多年强调的重要问题。从1983年三西建设一开始就实行按项目开发,资金随项目走,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但随着经济开发项目重点转向扶贫和商品生产,特别是国务院1988年12号文件提出要“提高有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有放有收,十年下来真正积累一笔长期用于‘三西’地区建设的周转基金”,很有必要改革目前的投资体制、方式和管理办法目前,用行政手段来确定项目,使用和管理资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地县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要求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把“三西”建设中的有偿投资管起来,并改革计划列项办法,如扶贫工作按区域或贫困片建立基地,系列开发,一次列项,分若干个单项实施,按年度拨款。这样既能使“三西”建设资金实现企业化经营,按经济规律办事,使投资手段适应投资目的需要,最大地发挥投资效益,又能有力地促进帮助群众解决温饱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这是资金改革完善管理办法的一个新课题,应进行研究改进。
  三、在一方水土养不了这一方人的地方,另找出路。这是“三西”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解决群众温饱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目前,“三西”地区另找出路的途径概括起来有四条:一是安置移民;二是兴办乡镇企业拉工业吊庄;三是组织劳务输出;四是调整农业结构。就移民工作来说,还是一项新型开发事业。固原全地区五年已安置移民2.7万人,今年可达到3万人,多数是很成功的,许多农户成为脱贫致富的“冒尖户”,但很不平衡,少数还不够稳定,两头有家两头跑的户还不少,各县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固原县大湾乡前五年搬迁204户,实际定居60户,只占25%。今年他们采取“补助款发到乡、户口随搬随迁、跑回来的调整走土地”三项措施,很快就奏效了。这个县的蒿店乡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长期贫困,在扶贫工作组帮助下,招收轮换工解决三分之一的户,乡上兴办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又解决三分之一的户,剩下三分之一的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基本上可以摆脱贫困。类似这样另找出路,多门路脱贫的典型很多。今后解决温饱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这些水路、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研究如何提供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帮助这批贫困的农民另找出路,增加投入,启动贫困地区在内的活力,有效地加速解决群众温饱的步伐,应作为“三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通过这一段的考察,深深感到,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三西”建设全面铺开,成绩有目共睹,要加以充分肯定。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在总结前六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把“三西”后四年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搞的更快,更好一些,成功率更高一些。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黎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固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