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与西海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7106
颗粒名称: 中南海与西海固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8月,一则消息引起了当时任中共中央代理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的注意:宁夏西海固地区遭受连续18个月的大早,河水断流,土地龟裂,水窖见底;全地区8县共有100多万人、60万只羊、20万头大牲畜严重缺水。
关键词: 赵紫阳 建设 旱灾

内容

1987年8月,一则消息引起了当时任中共中央代理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的注意:宁夏西海固地区遭受连续18个月的大旱,河水断流,土地龟裂,水窖见底;全地区8县共有100多万人、60万只羊、20万头大牲畜严重缺水。
  正忙于党的十三大的筹备工作的赵紫阳立即飞到了西海固。他一下飞机就下乡看农民去了。在固原县蒋河、陶庄走村串户时他问农民:“承包了几亩地?”“大灾之年挺得住吗?”
  庄稼汉们告诉赵紫阳:自1980年搞承包以来,粮多了,树多了,草多了,牲畜多了。昔日遭灾年份携儿带女逃荒要饭的惨景不见了。大灾之年,地、县、乡3000多名干部分赴乡村,帮助群众抗旱保粮保畜,搞生产自救。一个回族老人说:“天气着火了,山干草枯了,粮食瞎了,可咱的脚步没乱。咋哩?有党的干部同俺们在一搭呢!”
  庄稼汉们告诉赵紫阳:在大灾之年,西海固人民没有趴窝。在地、县的组织下,劳务大军上新疆,下陕西,走银川,去宝鸡,半年多时间,外出劳力30余万人次,收入2000多万元,做到灾年减产不减收。
  听了庄稼汉们的话,赵紫阳欣慰地笑了。
  过去,西海固穷得出了名,被人们称之为“中国贫困之冠”。远的不说,十年前,也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一位红军老战土率团前来慰问,被这里的贫困情景惊呆了。他到一个小山村,一家一家地走,一户一户地看,望着破衣烂衫的乡亲们和没有席子的土炕、没有粮食的米缸,不禁潸然泪下“我们工作没有做好,让乡亲们受苦了!”
  1980年,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茶地展开时,西海固却显得冷冷清清。这年深秋,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西海固,他详细询问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同干部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他在固原县明庄村对干部、群众说:“要解放思想,搞承包责任制。要退出一些土地种草,草多了可以养羊、养牛,增加群众收入,改变贫困面貌,争取一个大翻身。”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向大西北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建设口号。西海固地区在推行和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战略的转变。
  1983年1月,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赵紫阳说:“西海固、定西是全国最贫困的地方,当年左宗棠在那里救灾,号称‘陇中苦甲天下’。国务院决定每年拨出二亿元专款帮助宁夏西海固地区和甘肃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进行开发建设。”
  讲到这里,赵紫阳对刚卸任农牧渔业部部长的林乎加说:“国务院决定成立‘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你担任。”
  赵紫阳握着林乎加的手说:“‘三西’建设任务艰巨,有水路走水路,没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乎加同志,这个钱交给你了,每年两个亿,十年20个亿。这些钱要花不好,我当总理的也不好说话。”
  国家的专项建设资金像血液输进了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一批批来自江苏、浙江、北京、陕西、银川等地的经济技术人才,给西海固带来了技术、经验,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
  西海固这块黄土地苏醒了。
  二
  短短5年,西海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全地区人工造林、种草637万亩,人均林草达3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707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改善了。
  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了,新增灌溉面积33万多亩,水地和旱作基本农田累计面积达137万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粮油作物连续4年丰收。1987年西海固遭到罕见的秋冬春夏连旱,粮食总产仍达2.7亿公斤,接近常年平均产量,人均收入1987年比1982年增加110元。
  西海固“活”了,人们露出了笑脸。
  中南海关注着西海固的起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每年都要听取西海固建设情况的汇报,并且几乎每年都要到西海固来考察工作:1983年乔石来了,1986年田纪云来了。
  1986年8月的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西海固地区上空回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机舱内俯瞰披上绿装的黄土地,俯瞰不久前竣工的固海扬水工程。他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里180多万回汉族人民十分关切。
  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西海固人民还在贫困中煎熬、许多人还喝苦水时,流泪了。他在中直机关七千人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啊!”他要求:引进黄河水,灌溉西海固。然而,周总理的愿望一直拖到14年后才得以实现。
  透过飞机舷窗,只见巨龙般的水利工程从中宁泉眼山引上黄河水,通过11级扬水泵站,使黄河水上山坡、跨荒原、过渡槽、穿涵洞,直奔固原七营乡。这一水利工程和同心扬水工程相连,共浇灌着同心、海原、固原57万多亩干旱的土地。水到之处,一片深绿,昔日“风吹沙起天地暗”的山区,如今变成生机勃勃。万里赞叹道:“奇迹发生了!
  万里离开宁夏几天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固原地区工作过5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重返故地。他面对一沟沟绿树,一坡坡芳草,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熟悉的满目光秃的黄土坡他冒雨来到曾工作过的西吉县大湾村,走进回族农民马振云家,盘腿坐在炕头拉家常。
  “现在生活咋样?”
  “好着呢,基本上吃白面,”马振云说,“去年打了5000多斤粮食,还养了7只羊,种了10亩草,8亩树。生活好着哩,就是花钱还不太便当。”
  胡启立说:“要搞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尽快致富。”
  胡启立怀着极大的兴趣察看了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世界最佳人工林”的西吉防护林工程,高兴地说:“过去群众连干茅草都没处扫,现在绿装尽披,真是十年不见,十年巨变!
  西吉县的同志告诉胡启立:这个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项目,这156.2万亩喷绿吐翠的山林草带,是10万多男女老少用4年时间建成的。据监测,现在西吉县土壤遭侵蚀量比1981年减少了三分之二。胡启立说:“有人评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把上游治理好了,才能把这条大血管的血液流失止住。这个意义对我们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三
  西海固在变,西海固人的精神面貌也在变。过去,人们死死抱住黄土地不放,而贫瘠多灾的黄土地却回报甚少。许多人失望了,心乏了。
  今天,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变革中,一大批农村能人脱颖而出,成了商品生产的开拓者,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海原县高崖乡联合村共产党员王进录一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营种植、养殖、建材、运输等业,率先致富,家庭年平均收入3万余元。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他用自己的车辆、耕畜,为40多户农民拉水、运肥、耕种,还经常给乡亲们传递信息,介绍致富门路。目前他家所在的马堡自然村不仅没有一个贫困户,而且人均收入已达2100元,是西海固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隆德县联财乡赵楼村农民赵效杰,靠种植药材致富后,先后拿出1万多元扶持乡亲们种药材。在他的帮助下,赵楼村120户人家已有109户农民种上了药材,成为闻名遐迩的药材之乡。这个村有个不爱劳动的农民,大家都叫他“青年五保户”,赵效杰给他白送去1亩多地的银柴胡药苗,并帮助他种好,今年可收入2000多元。这个“青年五保户”激动得哭了……
  这些众多的农村能人给那些觉得山区“没治”的人心中,点燃了希望之火,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1987年赵紫阳在西海固考察中,第一个访问的就是蒋河村带头脱贫致富的农民方克昌。
  赵紫阳坐在方克昌家的木凳上详细询问蒋河村脱贫致富的情况。干部们告诉他,蒋河村是固原县自然条件最好的村庄,但实行家庭承包之前,人均纯收入只有87元,每年吃几万斤回销粮。这几年,方克昌在村里第一个办起砖窑、油坊、粉坊和商店。带动全村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500元,百分之八十的农户盖上了新房,百分之二十的农户购置了手扶拖拉机。
  赵紫阳饶有兴味地问:“你们村现在一共有多少手扶拖拉机?”
  “ 70台”
  “不简单,你们靠勤劳致富,很好!这就是西海固地区今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赵紫阳在听取固原地委书记惠连杰的汇报时说:“要善于发现能人,培养能人,使用能人。一个能人就可以带出很多人。要充分发挥这里土地广的优势,把资源、人才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赵紫阳在离开固原时说:“我这次到西海固的初步印象是:这里的面貌有很大变化:干部和群众的信心增强了,门路多了,办法有了,面貌就不同了。现在大家都在想如何尽快摆脱贫困,治穷致富,这是西海固人民的希望。”
  一度春秋又过,新的喜讯从西海固传出:战胜了连续20个月的特大旱灾后,西海固地区今年粮食喜获丰收,预计总产可达4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中南海连着西海固。西海固人民并没有止步。一位回族老农说:“党和俺们心贴得近,俺们要步步走出新样样!”
  (新华社北京电 转自《宁夏日报》)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锦
责任者
邹爱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