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罐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7010
颗粒名称: 罐罐茶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8年9月14日,固原报登载了文章「罐罐茶」,讲述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喝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键词: 茶叶 种茶 喝茶

内容

华世欣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喝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尔雅》曰槚。《齐民要术》说: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陆羽说茶的名称:“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日荈。”仅此一端,即可见在中国古代的生活里,茶已普遍受人重视。婚聘中送礼称为“茶礼”,则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茶的感情色调。
  古人讲究茶道,今人喝茶之风也未衰弱。
  数其尤,四川应名列榜首。茶馆、茶社,遍布都市、村镇,一律是座客云集,热闹非凡。一杯在手,既可以促膝谈心,也能语原四座,海阔天空。实在是摆龙门,谈事务,叙契阔的场所;广东人也讲究饮茶,但实意却不是喝茶而是在吃点心;湖南人在茶里放上姜糖、芝麻以待客;江浙人喝茶极为考究,要么是真龙井,要么是碧落春,用虎跑水滚滚个泡出来,碧绿碧绿的;而甘南的藏民或草原的蒙民们喝茶喜欢用锅把茶水熬成牛血那样,放一把盐,又解油腻、又解渴,几碗喝完,一身汗,畅快之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细数起来,六盘山区的罐罐茶,则是一种鲜为人知而又颇具特色的喝茶方法。在《饮茶百家》中当然也应有一席之地。
  一般说,喝茶的人都爱讲究茶具,据《封氏闻见录》讲,陆羽为饮茶,曾专门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均为之倾慕。现在喝茶的人像陆羽那样摆谱的恐怕已不多见,但有一套宜兴茶壶茶杯,或者款式新颖既实用又美观的瓷杯或玻璃杯,总是不可少的。六盘山区喝罐罐茶的行家,也不例外。罐罐茶,顾名思义,必须有一个茶罐。颇为有趣的是六盘山区人民用的茶罐和云南大理下关一带白族、回族、彝族所用的烤茶罐十分相似,都是粗砂黑釉陶,高不过三四寸,直径不过寸半,底粗口细的陶罐。不同的是,云南的白族、回族、彝族只用它来烤茶叶,即把茶叶放在罐中,置于火上,边烤边簸,将茶叶烤黄,然后将烤过的茶叶倒在茶壶或茶杯里,沏上滚开水,立时就能闻到茶叶浓郁的香气,泡出来的茶色却如红茶一样艳浓透明。而六盘山区的罐罐茶,则专门要用陕青茶或粗砖茶,将茶叶捻碎放在罐子中,倒入凉水,放在火炉上,起码得熬过三滚三沸,然后才泌出那么一小口,泌完后再重加水熬,边熬边喝边加茶叶。不管人多,人少,就那么一小罐,轮着喝,俗称“捣罐罐茶”。初次领略的人,抿上一口,涩中夹苦,觉得象喝了一口中药,回过味来,才觉出茶味。要是在晚上,只要喝那么一杯,那这一晚上多半是难以入眠的。但在山行困顿,口焦舌干之时,热热抿上几口,则顿会使你舌生津液,困意全失。在六盘山区,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农告诉过我:“任便天气咋样枯焦,只消早夕喝上两罐罐,整天都不会口渴。”我曾不止一次验证过他们的话,早上喝两小怀这种苦涩如汁的罐罐茶,无论一天跑几十里山路,或在炎热下在田里锄草,并不觉得口渴。难怪六盘山区的人民,总把馈赠砖茶视为深情厚谊,把熬罐罐茶作为迎接上宾不可稍缺礼仪。在农村多数人家的房笆,被熬茶的烟火熏得象涂过黑漆,鸟黑油亮。我有一个朋友叫老王,是当地的百事通,他曾经告诉我:“在我们这里,水质情况不一样,有不少地方水质硬,有机物质多,喝在嘴里发咸发涩,甚至发苦;尤其是在喝窖水的地方,水窖不净,水也会变味。罐罐茶可以除去怪味。”一方习俗养一方人,他的话是有道理的。
  但我还发现:在阴雨绵绵无法到大田做活的时候,在雪积山川农闲的日子里,一个小小的泥炉,一只小小的茶罐,一支两支茶盅,一口缸凉水,便足够围坐的六、七个人喝上两三个小时。那时“酒少话多”,罐罐茶便成为人们交往的纽带,融融暖意使人忘却了时间的流去,这小罐罐倒出来的浓茶,便开启了围坐者的心扉,于是这里成了信息输出与输入的热闹场所,在柴火与旱烟合织的浓云密雾中,你会听到对时世的品评,以及那些口耳相传不见经传的地方轶闻传奇,呈现出富丽多姿的农人的梦,而它们又似种子入土似的,播在年轻人和孩子的心中。
  哦,苦涩苦涩的罐罐茶!
  本版编辑、美术:张隽义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华世欣
责任者
张隽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