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缝纫改变了穷家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6135
颗粒名称: 我靠缝纫改变了穷家境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8年6月4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西吉县新营乡农民黄菊英靠缝纫技术致富的文章。
关键词: 农民 缝纫技术 致富渠道

内容

编者的话:本版从这一期开始,新开辟了《能人话致富》专栏。旨在用致富典型引路,加快我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欢迎广大读者对此专栏提出批评建议,并热忱希望把你们身边的新人新事及时告诉我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力争把这个专栏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我叫黄菊英,回族,是西吉县新营乡农民。1985年冬,我与本村青年小刘结了婚。踏进婆家门我就傻了眼。婆家比我想象的还要穷:三代10口人挤住在两间破烂不堪的小房里,半截潮湿而又低矮的塌窑就是我们的新房。一看这情景,我心凉了半截。新婚不久的丈夫因生活所迫,丢下一大家人,只身去新疆谋生,生活重担就全落在了我的肩上。我翻来复去地想:别人家能富,我家为啥就不能富呢?一天,我看见小姑的衣服实在太烂,就拿出结婚时别人送的一块布料给她做衣服,结果袖子做错了,布料变成了“废品”,我伤心地哭了,激发了学裁缝的念头。恰在这时,县妇联在我们乡举办了服装裁剪培训班。我闻讯后积极报名参加。虽然只有9天时间,我还是初步学到了一点裁剪知识。1986年6月,自治区妇联在固原县举办服装裁剪培训班,县妇联推荐我去参加学习。没有路费,我公公把一口袋豆子拿到粮库,换了20公斤粮票和12块钱,我才去了固原。我刻苦认真地学习,加上老师的耐心帮助指导,终于学会了裁缝技术。培训班还未结束,我就产生了办缝纫铺的念头。可一回到家,就遇到了种种困难。没资金、没场地、没设备,风凉话也不断传来,但我没灰心。这时乡妇联送来了“及时雨”,给我在新营乡街上租了一间房子;妇联主任借给我150元钱买锁边机;我从娘家借来一台旧缝纫机。就这样,我的缝纫铺终于开张了。刚开始,没人来做衣服,乡亲们还不信任我。为了争得信誉,我先给自己做了一身可体的衣服,又给亲友免费做了几件。由于衣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穿着合身,引起周围群众的注意,他们开始信任我了,送来了一块块布料。我精心裁做每一件衣服,收费比别人低,剩下的边角料全退给顾客。同时代卖钮扣。就这样,一针针,一线线把我和顾客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用一双勤快的手,改变了穷家境。自1986年10月缝纫铺开张以来,我每月平均收入都在百元以上为了让更多的乡亲跟我学习裁剪技术,我在缝纫铺旁盖了一间房,准备利用农闲时间,招收贫困户子女学习,帮助他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菊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吉县新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