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于志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4850
颗粒名称: 大 于志祥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1月9日固原报登载回族人物传记连载之大 于志祥的故事。
关键词: 回族 人物 传记

内容

于秀兰
  一
  1982年中秋,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举行。一位头戴白圆帽,身着白衬衣黑坎肩,鹤发童颜的回族老人,神采奕奕地走上运动场,为观众表演武术。只见他一招一式轻灵敏捷,挥臂似豹子甩尾,闪身象燕子穿帘,交手如乌龙纹柱,弹腿同鹞子钻天。他的表演,博得了行家和满场观众的阵阵喝采和掌声。表演结束,前往拜访投师者和采访者把他下榻的住房围了个水泄不通。《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杨兆三以“宝刀不老”为题,满怀激情作画题字刊于《内蒙古日报》,并为其造像以志纪念。运动会结束,这位深受人们敬佩的回族老人,抱着奖杯,又应邀到北京参加了武术观摩表演。他,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武办副主席,,吉县政协副主席、 教协会主席、大 于志祥。时年,他已85岁。
  二
  于志祥,祖籍陕西省高陵县。清同治年间,陕甘宁回族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逃避清廷的诛杀,他的祖父舍其家业,千里迢迢来到宁夏西吉县玉桥安家落户。清光绪二十三年腊月十四,他就出生在玉桥这个明月映照的山村。
  他的经名叫侯赛尼。四岁时,祖父便按照 教经典,送他到本村寺里去念经(回族男娃四岁零四个月要入寺念经)。他聪明过人,一天竟能念会记熟13块掀板骨(刚入寺的顽童念的经文,都是由 用墨写在牛的掀板骨上),深得经文师傅喜爱。8岁上,因为要给家中放羊,不得不忍痛弃学。
  他的叔父于金升,当时是兰州、西安一带著名的大拳师,力大无比,一把捏住马的耳朵,那马便动弹不得,直捏得马屁滚尿流。于志祥自小生性活泼好动,体格健壮,深得其叔父喜爱。11岁时,叔父便给他传授武功。自清同治年间回族起义之后,回族人民饱经战乱之苦,习武成风。于志祥学得特别认真,立志成为一名威震四海的武士,为 民族不受欺辱而战,为 民族争光。可是,不久,其叔父不幸亡故。悲痛之余,他只好遵照叔父的遗嘱,拜叔父生前的师傅马登彩为师。马登彩是当年威震全国“江南红”的徒弟,教他习武格外认真、严格,加之他自己酷爱武术,学习刻苦认真,很快学会了气功、形意六合拳、梅花棍、四把锤等。
  此后,他始终“拳”不离手,“气”不离胸,“武”不离身。经过长时间的苦练,他的武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舞打起来如旋风一般,让人近身不得,连马登彩师傅都赞口不绝。
  跟随马师傅习武3年,15岁时,父亲又让他入寺学经,17岁就当了满拉。
  于志祥生就这样一种性格:迷上什么,不学出个名堂来,决不罢休。他又迷上了经文。为求学,他身背干粮口袋四处奔波求学,往返于平凉、银川、泾源、固原、河州(现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求拜高师。涓涓细流汇成河,寒夜的饥苦,酷暑的汗水,脚板上的层层厚茧,终于换来了黄金般宝贵的学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又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苦学了深奥难懂的克俩目尔领(哲学)和乃麻尔提的尔领。这时候,按常理他足可以穿衣并学,养家抚老了。可是,他觉得还没有学够,不懂的东西仍然很多,决心到外边去闯荡一番,一则在经学和武功方面再拜高师,二则开阔自己的眼界。于是,他告别故乡亲友,开始了一生中颠沛游旅的生活。(未完)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于秀兰
责任者
杨兆三
相关人物
于志祥
相关人物
侯赛尼
相关人物
于金升
相关人物
马登彩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呼和浩特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平凉、银川
相关地名
泾源
相关地名
固原
相关地名
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