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图书馆
固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固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老骥伏枥 志在山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4828
颗粒名称:
老骥伏枥 志在山区
并列题名:
——记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农艺师孙纪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1月9日固原报登载关于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农艺师孙纪斌的事迹。
关键词:
孙纪斌
农田
种植
内容
“我唯一的目的,就是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山区人民治穷致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5年,年过半百的老孙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放弃了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优美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从陕西杨陵来到偏僻闭塞、生活水平低下的彭阳县孟塬乡双树村洞子俭队,承担了“黄土高原旱区农田种植制度改革依据研究”分课题的试验。
在洞子俭两年多的岁月里,老孙没有给群众增加额外负担,吃水自己到深沟去挑,吃饭自己去做。小煤油灯是他的照明用具,试验田变成了实验室。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作贡献的决心没有变。
他首先对40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种植的作物连茬严重,培肥措施不力,掠夺式经营占着上风,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知识和技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老孙结合干旱山区的实际,决定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入手,制定了新的农作物布局方案和轮作计划,采取倒茬轮作种植绿肥、保墒抗旱等技术措施,走以生物养田的有机农业道路。
要使措施和方案变为现实谈何容易!试验开始之前,老孙与试验组的其他科技人员一起,白天走村串户,向群众苦口婆心地讲解科学种田技术,启发诱导群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晚上在煤油灯下安排试验项日,向其他科技人员讲试验的技术和要求;试验开始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一户一户地讲解,一块田一块田地指导,一项一项地落实措施。洞子俭40个试验户的窑洞都是他的讲台,1636试验田里都留下他的脚印,洒下他的汗水。据统计,去年3至10月底的8个月时间,老孙亲临第一线达203天。由于作物布局的调整和良种良法的配套,1986年在干旱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8公斤,比1985年增产76.3%;人均纯收入达到217元,较上年增加了131元。1987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0.5万公斤,比1986年增产1.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54元左右,比1986年增加37元。
在这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是老孙开始播下了靠科学致富的种子。两年多来,他除了指导洞子俭队试验工作外,还在乡上举办了为期3天的100多人参加的农业技术学习班。此后,又将全乡所辖的12个村分成三片,他骑着自行车往返近百里到各村轮流讲课,培训人员达2730人次。70高龄的张应奎老人听了他讲的”化肥施用法”后,感动地对老孙说:“我们这个偏僻地方从来就没有象你这样讲农业技术的人,这次听后明白了,今后做农活就不瞎胡干了。”
是啊,老孙播下的种子虽然才开始萌芽,但它是很快就要开花结果的!
(彭建银)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建银
责任者
孙纪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陕西杨陵
相关地名
彭阳县孟塬乡双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