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贫困地区必须变革农民的观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528
颗粒名称: 开发贫困地区必须变革农民的观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8月22日,固原报登载了贫困地区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人的观念变革,应当作为各项开发事业的先导。
关键词: 贫困地区 观念变革 开发事业

内容

兰州大学 赵惠
  贫困地区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人的观念变革,应当作为各项开发事业的先导。
  大量事实说明,贫困地区的落后,不仅仅在于物质技术条件落后,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贫困地区的开发,既要“治穷”,也要“治愚”:同时,“治穷”必须以“治愚”为先导:
  贫困地区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单一的农业结构,粗放的经营方式,落后的文化教育,构成了封闭的生活环境,使这些地方的农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古老的自然经济阶段,而对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知之甚少。他们尽管有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朴素节俭的美德,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短见、消极、愚昧的弱点,形成一种习惯势力,是经济开发的阻力。其主要表现是:
  一、目光短浅,墨守陈规,视野大多局限于本乡本土和家庭的小圈子里。对于外来的新事物和事关全局的变革,理解缓墁,反应迟钝,甚至表现出消极对抗。习惯势力的干扰,增加了经济改革和开发的难度,往往贻误脱贫致富的良机,迟滞经济开发的进程。
  二、安守本分,重农轻商,畏惧竞争,厌恶商品货币关系。他们视农为本,视商为“奸”,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思“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近年来农民手头有了一些钱,但大部分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盖房,“占媳妇”,甚至还有些捐钱修庙宇,求神拜佛的。
  三、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长期不能摆脱困境,使一些农民对前途失法信心,对治穷致富悲观失望。在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许多农民不去积极寻找致富门路,而寄希望于”老天爷”风调雨顺和政府的救济。
  四、依赖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低,不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许多本可以自力更生、联合起来办好的事情,非要等到国家拿出钱财才肯去做,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
  这些思想观念,蒙蔽着贫困农民的眼界,束缚着他们的手脚,把先进的思想、改革的信念吞没。因此,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现念的转变工作,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使之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如何作好贫困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呢?从指导思想上说,一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治穷与治愚,富民与育民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从工作方法上说,一定要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结合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特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帮人帮心,扶贫扶志。要下决心办好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农民掌握认识世界、开发智力、提高素质的工具,培养造就一代具有新观念、新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