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发生十大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418
颗粒名称: 三年来发生十大变化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进行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实验,经过三年努力,生产面貌、生态环境、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实验前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键词: 上黄村 农林牧 生态经济

内容

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从一九八三年开始进行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实验,经过三年努力,到一九八五年,生产面貌、生态环境、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实验前的一九八二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农林牧用地结构趋于合理。。
  农地面积由六千八百八十四亩调整为四千八百八十四亩;造林面积由四百三十一亩增加到四千三百亩(不包括“四旁”零星植树五百亩);人工草地由二百零八亩增加到九千亩。农、林、人工草地、天然草山用地比例由33∶2∶1∶64,调整为24∶20∶43∶13。现人均农地六亩一分,林地六亩,人工草地十一亩二分。
  二、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粮食单产由七十斤提高到二百一十斤,总产由四十二万斤增加到八十三万斤;饲草(干重)单产由六十斤提高到五百斤,总产由六十二万斤增加到四百五十八万斤。
  三、掠夺式经营基本改变。
  由不施化肥到亩施化肥十八斤;亩施农家肥由六百三十斤增加到一千一百七十一斤,等于每亩施纯氮五点八五斤,对二百一十斤单产水平来说,施肥量已有富余。
  四、草质燃料充足,杜绝了对林草的破坏。
  现人均有草质燃料二千一百斤(干重)。已经没有人铲草皮、挖草根当燃料,畜粪占燃料比重由百分之二十下降到百分之十。
  五、饲草有余,基本解决了草畜矛盾。
  养畜量由一千九百个羊单位增加到三千六百六十三个羊单位;饲草载畜量由一千三百七十四个羊单位增加到五千零九十七个羊单位,草山由超载五百二十六个羊单位,变为富余九百零八个羊单位。
  六、牧业收入迅速增长。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平均每年牧业纯收入二千八百元,去年为五万二千元,其中现金收入二万六千八百七十七元,增长十七点五倍。
  七、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人均粮食由四百六十斤增加到一千零三十六斤,油料由二十六斤增加到一百零六斤;人均纯收入由四十七元五角增加到三百五十五元,达到一九八四年全国农户的平均水平。建点至今,群众新建房屋和添置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等中高档日用品总价值约七万五千元,户均五百三十八元。
  八、投资效益较好。
  三年实验、生产、治理总投资十四万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九千二百元;纯收入累计五十七万元,投出和产入之比为1∶4,其中化肥投资三万五千元,累计净增粮油一百万斤,折价二十万元,两者之比为1∶5.7。
  九、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初见成效。
  过去一万三千一百九十四亩荒山秃岭,加上二千亩坡洼农地,水土流失量高达每平方公里五千吨。三年种草种树,累计治理面积一万三千三百亩,占应治理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四。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披上了绿装。据二十二个迳流小区观测资料的初步推算,坡面水土流失减少约百分之五十。
  十、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不少人认为穷到底了,失去信心,现在相信政策,相信科学,有信心脱贫致富;原来六岁以上的人有百分之六十三是文盲,现在重视智力投资,新建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建实验点前多数党员干部只想撂挑子,现在关心集体,开始谋划村办养兔场、养鱼场等,积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上黄实验基点供稿)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地名

生态经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