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图书馆
固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固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他的爱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212
颗粒名称:
他的爱与情
并列题名:
——记优秀教师戚伟夫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06月06日,固原报刊登了优秀教师戚伟夫的教学故事。
关键词:
学生
学校
工作
内容
一九六四年深秋,从宁夏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年仅二十三岁的上海籍学生戚伟夫,乘坐在一辆南上的班车里,汽车在颠簸中前进,他心中充满了接受新生活考验的激情。越过巍峨蜿蜓的六盘山,他来到了西吉县,从此就投身于这个偏僻山区的教育工作。风风雨雨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他总是和西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象老黄牛似的默默无闻耕耘在教育战线上……
多干些工作,不但是对党和人民培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自己的检验,对知识的尊重。
戚伟夫在西吉县报到后,被分配到了距县城五十公里路的兴隆公社创办农业中学。可是学校究竟咋办?校址在哪?吃住在哪?他都不知道。公社书记对此似乎並不太热心,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当地的一位回族老大娘看他愁肠的样子,关切地问:“小伙子,你有啥难事?”他操着生硬的北方话把自己的情况说给大娘听,大娘听后高兴地说:“办学好啊,咱这地方连个象样的记工员都找不到,好事,好事,走,到我家吃住去。”他就这样来到了单民大队,算是有了个落脚点。大队给他腾出一间有门没窗户的旧库房做教室,房里尘土厚,光线暗,但他已经心满意足了。他打扫干净房子,在一些群众的帮助下,用土坯砌成泥台做“桌橙”。可学生又在哪儿呢?单明这地方是个回民聚居村庄,住户不少,但动员学生入学可不容易。他挨家去做说服工作,不少人家院里圈着条狗,见着生人就汪汪狂咬,他慌得不得了,可还是硬着头皮走东家串西家;逢着有男主人在,还会开门迎他进去,如果男人没在,屋里就传出女人的回答:“家里没有人……”一天天过去了,学生却寥寥无几,他心情更为焦急不安,夜晚,他沉思苦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以心换心,靠真诚换取群众的支持。于是,他买来了铁锨、背蒌、镰刀,天麻麻亮背着背蒌去荒野拾粪,社员上工时,他手绢里包几颗洋芋蛋,帮助队里担粪、收麦……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人们渐渐理解了他的心意,终于有十几户人家送孩子入了学。他站在讲台上,激动不已,决心把全部知识和精力献给这些孩子,就这样他常常白天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给孩子上课。经过一段艰辛的工作,上学的孩子逐渐多了,学生也能念书会写字了,他的心里也产生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欣慰之情,经常没黑没明地工作着。
谁料一九六七年,有人说他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执行修正主义黑路线,对他进行游街批判,讲课的权力也被剥夺了。他纯正的心灵蒙上了疑惑不解的阴影。但他没有放弃要重返讲台的念头,默默地等待着。一九六九年上级通知他去新营公社任教,他接到通知后急忙收拾行李,赶往新营。这里的群众对孩子念书比较重视,尽管学校只有一间容纳四十几名学生的教室,却有一百八十多名孩子前来报名。虽然教学条件还比较差,可他觉得非常欣慰。有一位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一来学校就唉声叹气,可他却笑着说:“这条件就不错了。”那位大学生说:“你太容易满足。”他回答说:“我不是容易满足,而是要从山区的实际出发嘛!”学校人员少,他管灶,兼会计,一周排二十多节课,他也不推辞。
第一次回上海探亲,他放下包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旧书店买教本。父母从宁夏返上海后八年了,久别重逢,都希望独生儿子在身边多逗留几天,可他却惦念着学校,惦念着学生,假没满,就提前返回了学校。课本不够,他就去收购站拣,去“防雨炮弹”厂的废纸堆里翻,当他看到有价值的书被撕毁裹着炸药射向天空,不禁觉得心里酸楚,感到激愤,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他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有传授和光大民族文化的职责,而且还要有捍卫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义务,因此,他就大量地搜集资料,挤时间编写教材。当时,学校的劳动很频繁、很劳累,别人休息时,他也想躺在田埂上睡一会,可他想到学生当天的课没上,就在田头挂起小黑板,打起精神给学生讲课……
人生中,生活和事业应该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显得事业比什么都重要了。
他结婚时二十八岁,妻子当时是城郊公社的一位普通女青年。婚后,小俩口住在用一元钱典来的一孔七平方米的小窑洞里,窑里没窗户,多半地被一盘炕占据,进门就得脱鞋上炕,一年四季,白天想看书就得打开门,不然窑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他的家离学校近五十里路,星期六风尘仆仆赶回家,星期天下午就急急忙忙往学校跑;由于经济实在拮据,没能力买一辆自行车,无论雨天,下雪天,星期天下午他都要步行按时赶回学校,从不耽误学生的课程。
他们的大孩子刚刚会爬,妻子就要去参加劳动,没人带领孩子,他就在炕墙上钉一根木桩,用绳子把孩子拴起来;时间长了,孩子见绳子就躲,就哭闹,他心里虽然也不好受,可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他还是坚持这样做了。
一次,风云突变,天空中阴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他骑着自行车往学校办的林场赶,那儿距学校有七里路程,有一个教学点,他每天都往返十几里去给学生讲课。骑车赶到半路,
磅沱大雨如浇似注,一刹时,道路泥泞,自行车向前驶一截,车胎就被泥淤死,路旁找枝小棍都没有,他只好用手抠,走走抠抠,后来干脆就扛着自行车爬坡。校办林场门前有条深沟,他毫不犹豫连车带人滑脱下去。但对面坡爬起来更吃力,爬一截滑下来一截,他索性将自行车立在沟底,双手深深抠进泥土里,艰难地往上攀,待走进教室,已浑身湿透。欣喜的是没误点,按时给同学们讲了课。
妻子生二儿子那天,附近的社员来到小窑洞里叫他帮助队里测量水渠,因为农民有三百亩麦子急着灌水。他拿起用几元钱买来的水准尺改制的“水准仪”就跟来人去了,天擦麻黑,才回到家里,妻子看着他那疲惫的样子,嗔怪他,他只是对妻子歉疚的笑笑。为了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他就用这架土仪器,在西吉这块土地上,测量过水库、渠道,平整过田地,为当地群众办了不少事。
只要需要,我就干。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哪里去,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这话也没过时。
几度春秋,几番风雨。兴隆——新营——西吉中学。他就是守着这块贫瘠的土地。多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他还是那么认真,假期里,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将洋芋切成了几何图形,上面用红、蓝墨水画上许多线,精心准备高中立体几何课,假期结束时,新学期的课基本已准备好了,可他为了把数学课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教给学生,又找了许多废铁丝,自己动手制作了各种几何教具,供自己和其他教师用。
他平日待人和气,性格内向,可心里却充满着激情。担任班主任时,有的学生嫌洗刷痰盂脏,他就亲自洗刷教室的痰盂。他努力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把班里学生的思想性格进行归类,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组织起书法、美来、生物等课外活动小组,参观县气象站,游览火石寨山林……几个月就改变了这个原来的后进班的面貌。他说:“学校单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不行,培养学生,必须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结合起来。如果一切为了考大学,考上的固然好,考不上的呢?这可是大多数学生啊。”因此,他很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生活目的。虽然干这些工作花费精力,但他认为这是老师的职责。他常说:“当教师要时常为学生、家长、社会着想。”为了献身教育事业,他刻苦地钻研业务,他与西中教师徐耕田、邵学之合作完成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教研论文,在西北五省、区被评为优秀论文。
如今,他心里仍然有好多、好多事,大部分是工作上的,也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生活上的——老母亲七十岁高龄了,身体不太好,独身一人在上海,老人家一生就他这么一个独苗苗。父亲谢世时他不在身边,母亲的生活多年来一直靠邻居帮忙照料。在山区工作,母亲支持他,邻居们理解他,回想起来,他总是感激不已。因此,他每次给母亲写信,总是报喜不报忧,说西吉的山好、水好,西吉的人民更好,唯独没提及他住过的那七平方米的小窑洞,艰苦的生活,还有他的一双视网膜严重萎缩的眼睛。西吉县医院说他已经不适应干教师工作,上海一家医院也是这么说的,可他却把医院证明锁起来了。他是相信医生诊断的,可是他又不听从大夫的劝阻,还是一个劲看书,马克恩的《数学手稿》、英国出版的《数学应用基础》、日本出版的《几何学辞典》……他都读过,还编写了许多数学辅助材料,有些用于本校教学,有些刊登在有关杂志上。妻子警告他:“你再这样没日没夜地干,眼睛可要真的坏了啊!”可是,他只是笑笑,继续干他热爱的事业。
戚伟夫的事迹登报了,照片上了光荣榜,他剪裁下来寄给母亲。母亲回信鼓励他,这使他的心和西吉这块土地贴得更紧了,他决心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这里的教育事业。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瑞峰
责任者
王亚平
责任者
戚伟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