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045
颗粒名称: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04月25日,固原报刊登了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关键词: 太阳 季节 地球

内容

朋友,您可知道,为什么一年之中会有盛夏酷暑,隆冬严寒吗?
   原来,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天文学上叫黄道面)始终保持着66° 33’的交角。当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在不同的位置上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是不同的,太阳光和地表面成90度时为直射,小于90度为斜射。显然,太阳光直射时地面的日照时间就长,接受的太阳热能就多,斜射则反之。
   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 30 ’ ) ,在北半球就某一地而言,太阳光照射到地表面的角度(气象学上称为“太阳高度角”)为最小,斜射到地面的时间和强度也最短、最弱,能够接受到的太阳热能就最少,人们自然就有了寒冷的感觉,冬季就是这样一个气候过程。
   冬至以后,地球继续沿着黄道面绕着太阳运行,直到3月21日(春分)左右,太阳光的直射地带已由南回归线北移到了赤道,在北半球的某一地的太阳高度角也随之增大,地面接受太阳的光和热也逐渐增多。此时,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们感到温暖舒适,精神焕发,于是,美好的春天就降临了人间。
   过了春分,太阳光的直射地带继续北移,直到6月22日(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30 ’ ),北半球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了最大值,日照的时间最长,接受的太阳热能最多(越接近北纬23° 30’的地方越多),大气温度大幅度上升,人们的“代谢”过程加速了,植物生长旺盛,炎然难当,这就是盛夏酷暑。
   9月23日左右,太阳光又返回直射赤道,与夏至相比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减小,日照时间也比夏季减短,所受的太阳热能也随之减少,气温下降,天气转凉,这一天就称之为“秋分”。
   综上所述,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地轴永远与公转轨道面相交66° 33’的倾斜角的条件下,致使北半球所受太阳热能的多少,也呈周期性变化,年复一年,因而就成了寒署变迁的四季。
   金家粹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家粹
责任者